2016年南开大学文学院723新闻传播学基础之《中国新闻史新修》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3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
【答案】全国第十一次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是1983年3月底至4月初,由广播电视部召开的一次会议。此次会议明确了“坚持自己走路,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的方针,提出要从局部改革进入整体改革,以改革新闻节目为突破,带动教育性、文艺性和服务性节目的改革。会议还制定了中央、省、市、县“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事业建设方针,彻底改变了原来中央和省(区、市)两级办电视的事业格局,使中国电视事业结构向多级办台转变。“四级办电视”的方针对推动中国电视事业发展曾经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2. “珠江模式”
【答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这标志着广播改革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该台每天逢整点播出信息,逢半点播出新闻,各19次,平均每天播发科技和经济信息110条。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全部节目都设主持人,以两三个小时为一节,播出综合性内容,即所谓的大板块节目,大部分为直播,使听众能更多地参与节目,大量播出群众来信、讲话录音和点播、提问、发表评论或提出批评意见等。珠江经济台的这套做法称为“珠江模式”,而其精髓在于将听众当做主人,平等地进行交流。
3. 报禁
【答案】“报禁”是指台湾当局为加强对新闻事业特别是报刊的控制,于20世纪SO 年代作出的“限证、限张、限印”的规定。限证即当局严格控制登记证,压制新闻事业规模。限张即当局限制报纸的张数,控制其内容和业务的发展。限印即当局控制其印刷地点和发行场所。以上“三限”被台湾新闻界称为“一报三禁”,这构成了所谓“报禁”的具体内容。这以后的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直到80年代,“报禁”才逐渐被解除。
4. 时务文体
【答案】时务文体即“报章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是: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报章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其后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新文体出现后,风行一时,成为
第 1 页,共 5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