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2004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世界经济
考试科目:综合考试(含世界经济、西方经济学、国际金融)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
1.卢卡斯批判
2.货币因子
3.准租金
4.贸易条件
5.金本位
6.费雪效应
7.离岸货币市场
8.丁伯根原则
二、简答证明题(每题10分,共50分)
1.消费者购买灯泡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灯泡的价格,还关注灯泡的质量,即灯泡的总照明时数。假设:消费者购买q 个单位灯泡,质量为s,每单位照明时数的价格(p )仅仅决定于这两个变量的乘积(qs):即p =p (qs)。再假设厂商的生产成本是线形的:C=C(q,s)=c(s)q,其中单位生产成本随质量而提高,即c ' (s ) >0。请证明:以社会福利最优为目标的定价法与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完全垄断厂商定价法对消费者的质量选择(即s 的水平)没有影响。
2.寡头垄断市场上有一种决策方式是准竞争(quasi-competitive),其含义是市场上所有的寡头垄断厂商都模仿完全竞争厂商的行为模式,使生产的边际成本(MC)等于市场价格(p)。假定某市场上有n 个相同的卖方垄断生产厂商,它们所面对的反需求函数为∧∧∧p =a −b (q 1+" +q n ) ,其成本函数为C i =cq i 。请求解1)古诺均衡解;2)确定准竞争解;3)当n →∞时,古诺解是否收敛于准竞争解?
3.以两国模型为例,假定两具有相同的生产技术,用图形说明国际投资的直接社会福利效应。
4.简析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双重作用。(10分)
5.试析世界经济中区域一体化的成因。(10分)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60分)
1.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是现代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经济灾难。1929-1932年,世界各国的工业生产急剧下降,物价水平大幅下跌,失业率急增。其中工业生产的跌幅在美国、德国、法国和英国分别为50%、40%、30%、10%,物价水平跌幅分别为30%、30%、40%和25%,各国失业率都接近于25%,对于这次大萧条,后来的学者依据各自的理论做出了不同的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包括:
(1)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指出,大萧条的主要诱因在于投资者信心的不稳定,政府的放任自流是大萧条蔓延的主要原因。
(2)弗里德曼在《美国货币史》中批驳了凯恩斯的观点,指出美联储采取错误的干预政策——高度紧缩的货币政策才是美国经济波动演变为大萧条的罪魁祸首。
(3)金德尔伯格和特姆恩等人则做出了国际性的解释,指出大萧条产生的原因是因为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水平上没有一个经济上具有领导地位的国家以及各国采取金本位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