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石河子大学农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理解和分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主要观点。

【答案】(1)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般合作社理论

①国家政权对合作社性质的决定作用;

②现代合作社产生的条件是资本主义的工厂制度和信用制度;

③合作社应为公有制;

④生产合作是合作制的主要形式;

⑤合作制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中间环节。

(2)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合作社理论

①对于小农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

②通过合作社改造小农应遵循的原则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③引导中农、大农入社,逐步消除雇工剥削; 第四,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所有权。

(3)列宁的合作社理论

①合作社的性质取决于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合作社适合农民的特点;

③使全体居民都加入合作社需要很长时间;

④国家要从各个方面帮助合作社发展,在经济、财政、银行方面给合作社以种种优先权,单靠农民自身力量发展合作社是不够的;

⑤完成合作化,要进行文化革命。

2.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 渠道有哪些?

【答案】(1)农产品流通特点

①在流通过程中需要有储备、运输和分销环节,以保证均衡上市和满足城乡消费者对农产品的普遍需求。

②农产品具有易腐、易损、不耐储藏的特点,特别是生鲜农产品在运输和储藏过程中容易出现质量下降,造成损失。

③农产品体积偏大、重量偏重,运输成本在价格中占的比例较大,不太适合长距离运输。 ④消费者零散购买,一次购买数量少、购买频率高:消费者往往凭知觉感受(如大小、颜色、新鲜度等)对农产品进行品质评价,但对农产品的营养性和卫生安全性难以把握。

⑤农产品的供给价格弹性、需求价格弹性以及需求的收入弹性相对小。

(2)农产品流通渠道类型

农产品流通渠道类型及环节如图所示。

图农产品流通环节示意图

根据农产品的销售形式将流通渠道分为:直接流通渠道、间接流通渠道。

①直接流通渠道是指产品由生产者直接销售给消费者,中间不需要其他交易环节。间接流通渠道是指生产者生产的农产品经过批发和零售等中间环节后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

②间接流通渠道主要包括四个主要阶段:生产阶段一一批发阶段一一零售阶段一一消费阶段。 a. 生产阶段是流通的起点和源头。生产者的产品需要经过流通渠道才能进入消费者手中,实现商品的价值。

b. 批发阶段和零售阶段位于农产品流通渠道的中间。批发通常由一个或两个批发环节(一次、二次批发)构成,批发是一个大进大出的批量交易过程。

c. 农产品经过批发环节后进入到零售阶段,零售阶段有许多零售商把商品销售给消费者,最终完成农产品的整个流通过程。

d. 消费阶段包括居民家庭消费、团体消费以及户外餐饮消费。

3. 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哪些特征?

【答案】当代农业经济学研究对象的变化表现出以下特征:

(1)农业经济学的分化或细化不断加快,各分支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综合化不断得到增强。

(2)农业经济学越来越注重多层面、多视角的分析和研究,加强定性和定量、实证和规范、宏观和微观分析的结合,不断深入地开展各种比较研究工作。二战以后,农业经济学实证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3)农业经济学还不断突破原来意义上的农业经济范畴,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农业经济问题。 _战以后,国际国内市场、各个产业部门以及农业产前产后服务体系都结为一个联系紧密的整体,各种与农业经济有关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现象都被纳入了农业经济的研究范围。

4. 农业发展分成哪三个阶段? 它们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答案】农业发展可分成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

(1)原始农业是从新石器时代到铁器工具出现以前的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以石器、棍棒为生产工具,以传统的直接经验为生产技术,只能够利用自然而不能改造自然,只是从土地上掠夺物质和能量,没有物质和能量的人为循环。

(2)传统农业是指开始十石器时代末期和铁器时代初期,并且在发达国家一直延续到18世纪60年代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农业是在原始采集农业和游猎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人类进入定居时代后所发展起来的第一个产业部门。

(3)现代农业是从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到20世纪初,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农业。基本特点是物质和能量开放式循环,从农业以外投放大量的能量和物质,因而加速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现代农业是人类第一次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人规模自觉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农业机械的结果,是广泛采用以机械、化学和生物技术群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的农业,同时,它又是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

5. 试从理论上来分析食品质量安全的经济特性。

【答案】(1)尼尔逊将商品分为二类:搜寻品、经验品和信用品。

①搜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之前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决定商品品质;

②经验品是指只有在购买之后才能判断其质量的商品;

③信用品是指消费者即使在消费之后也不能判断其品质,只能借助于其他的信息才能决定其品质。

(2)食品质量要素的品质特性,既具经验品特性,又具有信任品特性,而食品安全要素更多属于信任品。

①市场机制在搜寻品特性方面不会出现失灵;

②在经验品市场上,市场可以通过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厂家的声誉投资和广告策略等途径改善信息传递,缓解由质量信号传递带来的市场失灵问题;

③在信任品市场上,市场机制则完全失灵。

(3)食品质量安全信号的传递,是将食品安全的信任品特性转化为搜寻品特性。传递成本则是这种转换的交易成本。通过第三方介入市场,如产品检测或质量认证,提高信号传递机制,可以解决食品质量安全信号的市场失灵问题,实现高质高价。生产者无法接受高检测成本,产品价格也会因为增加检测成本而变得高昂。

(4)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性的需求增长率高于收入的增长率。

①食品安全供给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消费者在对食品安全风险并不知情的情况下,以更低的价格购买风险性较高的食品可以获得额外的效用;

②食品的供给商也仅仅愿意在消费者可以觉察的安全性层面提供这一安全水平的食品,否则即使供给的食品安全性很高,却可能带来效益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