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336艺术基础[专业硕士]之艺术学概论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劳动说
【答案】劳动说是19世纪末叶以来,在欧洲大陆许多民族学家与艺术史家中广为流传的艺术起源于“劳动”的理论。俄国普列汉诺夫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引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原始艺术是适应着劳动的需要并在劳动实践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例如集体劳动中产生“节奏”和节奏感,节奏又促成音乐、舞蹈等艺术类型的发生。
2. 艺术史
【答案】艺术史是指艺术发展的历史。艺术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探讨艺术发展的规律是艺术理论的重要任务。艺术发展的规律包括:①艺术发展的模式,是指揭示艺术发展的客观过程,阐释艺术发展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之间的联系;②艺术发展的动力,是指探究艺术发展的原因,阐释艺术作品与社会发展原因的关系。
3. 艺术创作方法
【答案】艺术创作方法是指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主体思想情感和客观生活的关系所持的基本态度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艺术创作方法是某种艺术思想在创作中的体现,是指导整个创作活动的最一般的原则。艺术创作方法贯穿艺术史的两大主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其他还有古典主义创作方法、自然主义创作方法、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等。
4. 艺术直觉
【答案】艺术直觉是指在一定艺术心理定势的导向和作用下,对客观事物感知后,不经过复杂的智力思考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捷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它具有不经逻辑思考瞬间把握事物的特点,标志着艺术家艺术素养的超常水平,但它的发生往往要以雄厚的艺术实践经验和长期积存的艺术心理定势为前提。
5. 悲剧
【答案】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悲剧的崇高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的冲突,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在激烈的实践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伟大人格。悲剧中所体现的崇高,经常以其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自豪。
6. 美育
【答案】美育是审美教育,是指运用审美的方式实施教育。美育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创造力及审美情趣,以促进其人格的完善以及全民族整体素质的提升。艺术教育是美育的核心,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
7. 艺术生产
【答案】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它具有生产的一般性质,但决定其艺术生产本质的,并不是其物质生产性质,而是其精神生产性质。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与“生产”联系起来考虑,这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二是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8. 风格
【答案】风格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它是通过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更为深刻、更为本质性的时代、民族及艺术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等内在特征的外部印记。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创作个性成熟的标志,也是一部作品达到较高艺术水准的标志。艺术风格既有鲜明的多样性特点,又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
9. 大众狂欢
【答案】大众狂欢是当代中国电视文艺理论学中一种对娱乐节目的研究学说。它将当代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大众狂欢”的场面分为两种:一是以中央电视台一年一度的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各种类型的综合性电视文艺晚会的兴盛; 二是以娱乐受众为标榜的各种类型的游戏娱乐节目的蜂起。这些娱乐游戏类节目具备一定的大众参与性,它们一改以往综艺节目中观众的被动欣赏为主动介入,将观众拉入节目,使其成为舞台上的主角,如《幸运520》、《开心辞典》、《开门大吉》等,都抛弃了用明星来拉动收视率的方式,而改用平民参与的方式来引起坐在电视机前的收视群体的共鸣感。此外,还有仿制国外“流行偶像娱乐”的节目,如《超级女声》(湖南卫视)、《我是歌手》(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湖南卫视)、《两天一夜》(四川卫视)、《我是中国星》(华娱卫视)、《梦想中国》(中央电视台)、《中国好声音》(浙江卫视)等以制造平民偶像为噱头的娱乐节目。
10.象征
【答案】象征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是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寓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这种艺术手法,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还可以延伸描写的内涵,创造一种艺术意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艺术接受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
【答案】艺术接受之所以是一个无限的创造过程,原因在于:
(1)艺术作品属于哲学家波普尔所说的“第三世界”中的存在者
它既不同于纯自然物,也不同于纯主观的思想和观念,它负载主体给予的意义,具有符号功能,可以面对历史上无限的接受者。
(2)艺术作品是一个有待实现的对象,留给接受者想象和阐释的空间
对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可能会赋予作品更多的即使艺术家自身也没有意识到的解释和意义。任何艺术作品,无论表现得如何全面、生动、具体,在其艺术结构中组合着大量的未定点和艺术空白,即所谓的“召唤结构”,需要接受者的积极参与,发挥想象、联想等多种审美心理的功能,通过再度创造和具体化,填补、充实这些不确定点。
(3)艺术接受具有历史发展性
不同历史环境中的接受主体会对同一件作品有不同的感受、理解和体验,从而在接受上有所创造。同时,任何一个接受主体去理解历史中的作品时,都会带上他所处时代的精神,带有自己时代的“偏见”和“热情”,这样就会用新的眼光去重新接受并再创造作品。这也就是解释学家迦达默尔所说的历史视野与现代视野的结合。
(4)从根本上说,艺术接受是历史视野与现代视野的融合
任何一个企图去理解(接受)历史中艺术作品的主体,都必然带上他所处时代的精神,他那个时代所关心的问题,那个时代的“偏见”和“热情”,这样,他对某一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就会不同于以前历史中的接受者,他将用新的眼光,带着新的问题去接受它、评价它、创造它。
12.为什么说实用、坚固和美观是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 其中体现了建筑艺术怎样的审美特征?
【答案】(1)实用、坚固和美观是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的原因
①早在2000年前,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就提出了建筑的三条基本原则:“实用、坚固、美观”。直至今天,它们仍然是建筑师们遵循的基本规律。
②建筑的类型包括民用建筑如住宅、商店等,公共建筑如图书馆、会议厅等,娱乐建筑如电影院、音乐厅等,工业建筑如仓库、车间等,宗教建筑如寺庙、教堂等,以及纪念性建筑如陵墓、纪念堂等,尽管它们的实际使用功能不同,都必须遵循“实用、坚固、美观”的基本原则。从总体上讲,任何建筑都应当是物质功能与审美功能、实用性与审美性、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③现代建筑仍然遵循“实用、坚固、美观”这三个原则,其中“美观”被提到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从而提出了更高的精神需要,对于建筑的审美性或艺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实用、坚固和美观原则体现了建筑艺术中建筑与艺术“和谐统一”的审美特征
建筑艺术是“建筑”与“艺术”二者的“和谐统一”,既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使用需要,又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审美需要。
①建筑艺术是一种立体作品,属于空间造型艺术,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表现为它的造型美。 ②人们在观赏任何一座建筑物时,首先感受到的总是它的外观造型。例如,北京故宫、西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