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种政府行为。政府通过公共政策对社会稀有资源做出权威性分配。公共政策一旦制定后就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和依据。政策现象的特征决定了无论是政策的制定,还是政策的贯彻与执行,或者政策的反馈与修改,都与人的心理活动紧密相联。政策的制定经常会与政策制定者的利益相冲突,政策的受益者也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评价相应的政策是否公平公正,由此产生相应的心理反应。政策能否满足政策制定者、政策受益者以及与政策相关联的其它社会公众的心理需要,关系到政策是否科学合理,政策能否顺利制定执行,以及能否产生预期的社会效果。正是这个原因,人们普遍感到政策已不单是政策分析、政治学和社会学所研究的问题,离开心理学研究,仅运用传统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已不能很好地解决政策问题。政策问题的较好解决,迫切需要心理学研究的介入。 此外,随着西方公共政策研究的社会化,西方社会特别是在美国,政策制定已不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政策研究的社会化异常突出,各种类型的政策研究机构纷纷涌现,它们为心理学专业工作者提供了就业机会,间接促进了心理学研究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本文对20世纪早期心理学研究在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中未受重视的原因以及自70年代起又得受到重视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全面的探讨了心理研究应用于美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主要领域及其作用,并对这种趋势的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和展望,最后提出了建议和对我国的启示。研究目的在于引起我国政策制定者和心理学研究者对这一领域的重视,填补国内相关研究的空白,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