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北大学中级财务会计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持有至到期投资
【答案】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指企业购入的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国债和企业债券等各种债券。作为持有至到期投资购入的债券,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例如,按付息情况可以分为分期付息债券与到期一次付息债券。
2. 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
【答案】(1)金融资产是一切可以在有组织的金融市场上进行交易、具有现实价格和未来估价的金融工具的总称。金融资产的最大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所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货币收入流量。金融资产主要包括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通货和存款、股票以外的证券(包括衍生金融工具)、贷款、股票和其他权益、保险专门准备金、其他应收/应付款等。
(2)金融负债通常是指基于下列合同义务的负债:
①向另一个企业交付现金或另一金融资产合同义务;
②在潜在不利的条件下,与另一企业交换金融工具的合同义务。金融负债主要包括:企业的应付账款、应付票据、应付债券等负债。
(3)权益工具是指能证明拥有某个企业在扣除所有负债后的资产中的剩余权益的合同,从发行方看,通常指企业发行的普通股、认股权证等。金融工具一般具有货币性、流通性、风险性、收益性等特征,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能够在市场交易中为其持有者提供即期或远期的现金流量。
3. 应收票据贴现
【答案】应收票据作为一种债权凭证,是指企业因销售商品、产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的,还没有到期的,尚未兑现的商业汇票,包括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应收票据的贴现是指持票人因急需资金,将未到期的商业汇票背书转让给银行,银行受理后,扣除按银行的贴现率计算确定的贴现息后,将余额付给贴现企业的义务活动。
票据贴现分为无追索权票据贴现和有追索权票据贴现两种方式:
①无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全部转移给银行,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贴现企业不负连带债务责任;
②有追索权票据贴现是指贴现票据的所有风险和利益在票据贴现时并小完全转移给银行,贴现企业负有背书责任,即在票据到期日,若出票人违约,银行将向贴现者索取相关款项。
4. 财务状况与现金流量
【答案】企业的财务状况是指在某一时点企业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大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企业的财务状况是一个存量。
而现金流量是一定时期流入和流出企业现金的数额,它可以分为三部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流量。它是一个流量。企业的现金流量变化结果反映在财务状况中,财务状况是现金流量变化的起点,也是现金流量变化的终点。
5. 调整事项
【答案】调整事项是指对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提供进一步证据,以确定资产负债表日反映的财务信息是否符合实际的事项。这类事项所提供的证据表明,根据资产负债表日存在状况编制的会计报表不再具有有用性,有必要根据新发生的情况对资产负债表日所反映的收入、费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进行调整,以反映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例如,已证实资产发生了减值、销售退货、已确定获得或支付的赔偿等都属于调整事项。
二、简答题
6. 如何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损失?其减值损失应如何计量?
【答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以公允价值计量,期末公允价值有时高于成本,有时低于成本,但现行会计准则规定公允价值低于成本不一定要确认减值。只有发生了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有不利影响(且这种影响能够可靠计量)的事项才表明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1)一般,当存在下列任何一项客观证据时,可判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
发行方或债务人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债务人违反了合同条款,如偿付利息或本金发生逾期等;
债权人出于经济或法律等方面因素的考虑,对发生财务困难的债务人作出让步;
债务人很可能倒闭或进行其他财务重组;
因发行方发生重大财务困难,该金融资产无法在活跃市场上继续交易;
无法辨认一组金融资产中的某项资产的流量是否已经减少,但根据公开的数据对其进行总体评价后发现,该组金融资产自初始确认以来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确已减少且可计量,如该组金融资产的债务人支付能力逐步恶化,或债务人所在国家或地区失业率提高、担保物在其所在地区的价格明显下降、所处行业不景气等;
债务人经营所处的技术、市场、经济或法律环境等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使权益工具投资人可能无法收回投资成本;
权益工具投资的公允价值发生严重或非暂时性下跌;
其他表明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客观证据。
(2)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计量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发生减值时,应将资产减值损失作为企业正常经营损益处理,因此原已作为资本公积反映的公允价值下跌数额,应从资本公积中转出,计入当期损益(资产减值损失)。
对已计提资产减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随后的会计期间原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事项好转或不利因素消失,使已经计提资产减值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又上升时,应作为资产价
值的恢复处理。当已经确认减值损失的可供出售权益工具投资的价值回升时,只能通过权益(资本公积)转回。
7. “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中的“成本”与“可变现净值”是指什么? 简要说明该方法对于报表的影响。
【答案】(1)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是指对存货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较低者计价的方法。即当成本低于可变现净值时,期末存货按成本计价; 当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时,期末存货按可变现净值计价。“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使对外报告的存货符合资产的定义。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下跌至成本以下时,表明该存货给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低于其账面价值。因而应将这部分损失从资产价值中扣除,计入当期损益。否则,当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低于其成本时,如果仍然以其历史成本计量,就会出现虚夸资产的现象。
(2)这里的“成本”是指存货的历史成本,即按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存货计价方法(如先进先出法等)计算得出的期货存货价值。
这里的“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预计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当期取得的最可靠的证据为基础,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确定。
(3)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对存货进行期末计价,期末资产负债表中存货项目所列不的金额不会大于存货的可变现净值,而且其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所造成的损失计入了当期损益,因此,这种计价方法既体现了谨慎性原则,也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了期末存货的实际价值。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能较客观地反映企业的期末存货,使企业报表更为真实、可靠,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正确使用。
8. 如何理解审计独立性及其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性。
【答案】审公计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不受那些削弱或纵是有合理的估计仍会削弱注册会计师做出无偏审计决策能力的压力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注册会公计师执行审计或其他鉴定业务,应当保持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形式上的独立性,是指注册会计师与被审查企业或个人没有任何特殊的利益关系,如不得拥有被审查企业股权或承担其高级职务,不能是企业的主要贷款人,资产受托人或与管理当局有亲属关系等等。否则,就会影响注册会计师公正的执行业务。实质上的独立性也称精神上的独立或事实上的独立,是指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或其他鉴证业务时,应当不受个人或外界因素的约束、影响和干扰,保持客观且无私的精神态度。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在实质上和形式上没有任何被认为有影响独立、客观、公正的利益。
审计独立性对审计工作来讲至关重要,独立性被职业界视为审计的灵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委托代理关系中,理论上是公司的财产所有者委托审计师审计,但实际上是公司的经理人在控制审计师的选择,是经理人在委托审计师审计,从而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独立客观的发表意见。在这种委托代理关系的制度安排中,最核心的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必须独立于被审计对象及其他利益关系人。维持审计的独立性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利益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