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北师范大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第一”
【答案】“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出自《闲情偶寄》:“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结构第一”包括“审虚实”、“脱案臼”、“密针线”、“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七个方面。李渔以自己多年的写剧经验和舞台实践,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表现出一种重视戏剧结构的审美趋向,对戏剧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转挨。
2. 汉书·艺文志
【答案】《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西汉班固编纂,以刘歆的《七略》为蓝本,将古代文献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对先秦学术文艺演变,做了概要的叙述。其美学观点,强调文学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认为“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代、赵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指出民歌是由于哀怨或欢乐荡激心灵的产品,君王可以由此而了解民风习俗的轻薄或淳厚。
3. 徐庾体
【答案】徐庾体是指南朝梁徐、庾二家父子的诗风、文体。徐、庾二家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歌,随着萧纲的入主东宫才正式获得了“宫体”的名称。他们都是宫体诗的代表作家,创作风格流丽轻艳。《剧书·庾信传》记载:“(徐、庾父子)既文并绮艳,故世号为‘徐庾体’焉。”
4. 诗界革命
【答案】诗界革命是近代文学史上的诗歌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戊戌变法前,随着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高涨,梁启超、夏曾佑、谭嗣同等人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并试作新诗。在“诗界革命”运动中,成就最高的是黄遵宪,作为诗界革命的旗帜,他提出“我手写我口”,要求诗歌反映现实生活和斗争,在表现方法上主张利用古人的优良艺术传统,并结合新事物利用新语言。戊戊变法失败后,梁启超在日本继续鼓吹“诗界革命”,他批判了“以堆积满纸新名词为革命”的诗风,提出“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力求解决诗歌为改良运动服务的问题。
5. 性灵说
【答案】性灵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关于诗歌创作与评论的主张,以清代袁枚倡导为首。袁枚主张尊重人的本性,符合人的自然本性就是“真”,“真”是可以不符合正统道德,它是最高的价
值标准。要求诗歌表现真性情,诗歌在艺术上要变,要有创造性; 在审美上主张风趣。他的性灵说继承了公安派的性灵说又加以发展,具有反传统,反理学的进步意义。但袁枚的诗学理论深度不够,革新也不多。
6. 公安派
【答案】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其中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但也有些作品过于率直浅俗。
二、简答题
7. 简评李贺诗歌的艺术。
【答案】唐代的李贺是一个苦吟诗人,他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以奇著称。他的诗歌称为“长吉体”,主要艺术特色有:
(1)在构思与艺术想象上具有独创性
李贺诗歌的想象和构思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如《梦天》诗的前半部分写瑰丽的月宫仙境景色,扑朔迷离,后半部分突然转而俯览人世的沧桑,构思甚为奇特,想象力惊人。
(2)诗歌意象非同寻常
李贺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怪诞华美的词汇,别出心裁地创造出异想天开、从未有过的意象。强烈的主观色彩常表现为意象复合的“通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新鲜,化平易为惊险、瑰丽。鲜明瑰丽的意象和丰富的主观色彩,是李贺诗歌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代表作如《李凭箜篌引》。
(3)“冷艳怪丽”的风格特色
李贺的诗歌是冷、艳、奇、险自成一家,表现出一种悲哀的美。字词上浓妆重墨,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
(4)唯美倾向
李贺的诗是苦闷的象征,其直观幻想和描写,在艺术修辞技巧上达到了很高的境地。
总之,李贺诗在构思、意象、遣词、设色等方面都表现出新奇独创的特色,形成瑰丽、冷艳的浪漫风格,在整个中国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影响深远。
8. 试述韩柳在散文文体创作上的开拓。
【答案】唐代古文运动之所以至韩、柳始成,主要是因为韩、柳在批判继承古文运动先驱之文论的基础上对儒道进行全面的清理,提出了许多反传统观念的新解,以文章内容的变革带动形
式的变革,在散文文体创作取得了较大的开拓,主要表现在:
(1)形式自由,突破传统
按照实用文体划分,《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愚溪诗序》则是自己诗作的自序。两篇文章文体各异,体现了唐代散文形式自由的特点。一般祭文通常是祭奠亲友的有固定形式的文辞,它形式上讲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但《祭十二郎文》却一改传统,不单在形式上用的是散句单行,在内容上也重在倾诉痛悼之情,通篇追叙与十二郎的叔侄深情,适应了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而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对一般的书序也有突破。一般书序以说明、记叙为主,而《愚溪诗序》重在借序阐发对黑暗政治的不满和抗议,重在议论和抒情。它们都超越了实用文体的范畴,是对实用文体形式的突破。
(2)真情动人,生命鲜活
自由的形式不过是思想情感的载体。散文将浓郁的感情倾注文中,强化了散文的抒情特征和艺术感染力,展示了鲜明的个性特点。读韩柳散文,会感到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感情浪潮,触摸到令人心悸魂动的鲜活灵魂和生命力。如《祭十二郎文》采用生者对逝者直接倾诉的方法,写尽了亲人之间骨肉深情,及最终未能面见死者的深深痛悔和自责,撼人心魄,动人的感情体现在文章的细节中,那是鲜活生命与灵魂的与我们直接的交流。
(3)骈散结合,修辞多样
韩愈、柳宗元发起的古文运动,反对六朝以来追求华丽词藻,内容空虚浮泛的文风; 但是在语言形式上,他们并没有摒弃传统骈文的优点,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给它们注入了鲜活的现实内容、感情和思想,使之成为有血有肉的散文作品。整散结合的句式,在参差疏落之中显现整伤之美; 且宜于诵读,富于声韵之美,体现出散文借鉴韵文之后新的生命活力。
总之,以韩柳为代表的唐代散文,首先体现了勇于创新的精神。他们的散文突破了一切实用文体的界限,将大部分应用文写成了艺术性很强的文学散文。其次,他们将浓郁的感情倾注到散文之中,浑厚坚实中寓有一气贯注的精神气脉和情感力量,展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把古文提高到了真正的文学境地。
9. 简述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答案】汉代咏物赋的创作概况具体如下:
(1)西汉时期咏物赋的创作概况
①主要作品
西汉的咏物赋有贾谊的《簴赋》(残),刘安的《屏风赋》,刘歆的《灯赋》(残),扬雄的《都酒赋》等。还有枚乘的《忘忧馆柳赋》,中山王刘胜的《文木赋》,公孙诡的《文鹿赋》,路乔如的《鹤赋》,羊胜的《屏风赋》,以及邹阳代韩安国作的《酒赋》、《几赋》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原文失传而名目可考的咏物赋,如司马相如的《梨赋》,刘向的《雅琴赋》、《围棋赋》等。
②作品类别
西汉诗体赋的咏物一般可以分为:
a. 单纯咏物的,如刘向《熏炉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