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史基础(含古代汉语和中国古代文学)之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方回
【答案】方回是元诗人,字万里,号虚谷。款县(今属安徽)人。著有《桐江集》、《桐江续集》、《赢奎律髓》等其诗专主江西,为“江西诗派”之殿军。所著《灜奎律髓》,选唐宋以来律诗加以评论,“于情景虚实之间,三致意焉。而尤以山谷、后山、简斋为标准”。宗唐者多加以非笑,而学律诗者多以其书有路可寻,故传刻甚多。生平事迹见《元书》卷八九。
2. “结构第一”
【答案】“结构第一”是李渔戏曲理论的经典命题和核心观点。出自《闲情偶寄》:“填词首重音律,而予独先结构者,以音律有书可考,其理彰明较著。”“结构第一”包括“审虚实”、“脱案臼”、“密针线”、“戒讽刺”、“立主脑”、“减头绪”、“戒荒唐”七个方面。李渔以自己多年的写剧经验和舞台实践,提出了“结构第一”的戏剧创作原则,表现出一种重视戏剧结构的审美趋向,对戏剧叙事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戏剧理论史上的重要转挨。
3. 新乐府
【答案】新乐府是指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新乐府诗始创于杜甫,为元结、顾况等继承,又得到白居易、元稹大力提倡。因其用新题写时事,不依谱,不入乐,体制上与古乐府不同,故称。新乐府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以及杜甫以乐府写时事,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创作方法,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为务,不少作品堪称优秀,具有较高的认识价值。然而因其“系于意不系于文”,有时不免径质直切,影响了情韵之美的实现。
4. 以文为词
【答案】以文为词是辛弃疾所倡导的词学观点。他成功地将辞赋古文的章法、句式以及议论、对话等具体手法移植于词,为散文艺术与词休创作之间打通了道路,扩大了词的表现方法。在用典使事方面,驱遣自如,广博精当,不但善于点化前人的诗句成语入词,而且特别善于化用经史子小说中的语汇入词,显示出熔铸百家、陶冶经史的特色,同时一他还大量地运用表现力很强的口语、但语入词,化朴为美,新鲜活泼。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他驾驭语言的高超艺术腕力。
5. 《鹊桥仙》“纤云弄巧”
【答案】《鹊桥仙》“纤云弄巧”是北宋秦观的词作。《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一也正是咏此传说。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在这里,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
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
6. 气盛言宜
【答案】气盛言宜是韩愈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在《答李翊书》中提出:“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气盛言宜”,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则在发言、著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韩愈的“气盛言宜”即是一种精神气质、又是一种人格境界,与孟子的“浩然之气”含义接近。气盛言宜的思想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简答题
7. 简述柳永在词史上的作用。
【答案】柳永在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凡有井水饮处,能歌柳词”,“至柳永出而为一大变”道出了柳永词影响力巨大。柳永在词史上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1)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①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卜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犷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②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半富。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巨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但俗语言的运用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①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由的爱情的渴望。
②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幽怨。如《满江红》。
③表现下层妓女的不幸和她们从良的愿望。柳永这类词作,与晚唐五代以来的同类相比,不仅有内容风格的不同,更体现观念的变化。而作为当时一个特殊社会群体的歌妓,与市民的生活内容、消费方式密不可分,因而,柳永词真切地表现她们的命运,也非常贴近市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和欣赏趣味。
④柳永词还多方面展现了北宋繁华富裕的都市生活和丰富多彩的市井风情。他用彩笔一一描绘过当时汁京、洛阳、益州、扬州、会稽、金陵、杭州等城市的繁荣景象和市民的游乐情景。这方面的代表作,首推《望海潮》,词从自然形胜和经济繁华两个角度真实地交错描绘出杭州的美景和民众的乐事。这都市风情画,前所未有地展现出当时社会的太平气象,而为文人士大夫所激赏。
柳记不仅创造和发展了词调、词法,并在词的审美趣味方面朝着通俗化的方向变化,在题材取向上朝着自我化的方向发展。《乐章集》中六十多首羁旅行役词,比较全面地展现出柳永一生中的追求、挫折、矛盾、苦闷、辛酸、失意等复杂心态。
(3)词的表现方法的改变
柳永在词的语言表达方式上,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充分运用现实生活中的日常口语和但语。诸如副词“恁”, “怎”、“争”等,代词“我”、“你”、“伊”、“自家”、“伊家”、“阿谁”等,动词“看承”、“都来”、“抵死代“消得”等,柳永词都反复使用。用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入词,不仅生动活泼,而且像是直接与人对话、诉说,使读者和听众既感到亲切有味,又易于理解接受。
词的体式和内容的变化,要求表现方法也要作相应的变革。柳永为适应慢词长调体式的需要和市民大众欣赏趣味的需求,创造性地运用了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小令由于篇幅短小,只适宜于用传统的比兴手法,通过象征性的意象群来烘托、传达抒情主人公的情思意绪。而慢词则可以尽情地铺叙衍展,故柳永将“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移植于词,或直接层层刻画抒情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如上举《定风波》、《满江红》; 或铺陈描绘情事发生、发展的场面和过程,以展现不同时空场景中人物情感心态的变化。
8. 评述明代小品文。
【答案】(1)明代小品文总论
①小品文的源起
小品文源远流长,“小品”一词始见于晋代,作为一种文体,它兴盛于明代。明人的小品文观念奠定了后代小品文观念的基础,其创作风格也深刻地影响着后人。小品文从无一席之地到受到人们的追捧,是明代文学先驱们赋予小品文以精神魂魄,使其名正言顺,并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②小品文的特点
小品文体制虽短小精练,但体裁上则不拘一格,序、记、跋、传、铭、赞、尺版等文体都可适用。当时文人的欣赏视线从往日庄重古板的“高文大册”,转移到了轻俊灵巧而有情韵的“小文小说”,从而扩大了小品欣赏的读者群和创作的数量,一些小品文的选本和以小品命名的文集也随之出现。
(2)明代小品文的发展过程
①明初小品文
明初小品文以宋镰、刘基为代表。宋镰的《龙门子凝道记》、《燕书》和刘基的《郁离子》继承了柳宗元寓言小品的传统,针贬时弊,揭露黑暗,锋利遒劲而又蕴含深沉,但他们这些作品大都是元末写的,明代开国以后就很少写“光芒卒不可掩”的寓言作品了。明初写寓言小品的作家还有贝琼、方孝孺、薛暄等,但因明初屡兴文字狱,寓言小品文也失去了它应有的锐利锋芒。
②明代中期
归有光如叙家常的小品对明代中后期的小品作家影响匪浅,但当时小品文还没形成气候,像祝允明、唐寅、文微明等人只是偶尔为之,并非自觉创作。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