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青岛大学文学院804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革“潜流文学”

【答案】文革“潜流文学”是文革期间作家采用隐蔽的方式进行创作和流通的文学样貌。它是与“文革”文学创作规范相疏离,甚至对立文学。文革“潜流文学”主要有诗歌和小说创作。如“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在这一时期的创作,强化了生命意识,超越了他们在40年代的作品中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2. 《废都》

【答案】《废都》是贾平凹创作的一部深刻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问题的小说。贾平凹在《废都》中写出了一部社会风俗史,以主人公庄之蝶为中心巧妙地组织人物关系。作品围绕着庄之蝶的四位女性——牛月清、唐宛儿、柳月、阿灿展开。她们分别是不同经历、不同层次的女性,每个人的际遇、心理都展示着社会文化的一个侧面。小说采用了中国古典的草灰蛇线手法,也融入了西方的意识流和精神气质,中西合璧。《废都》创造了一种新的语言,这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

3. 高行健

【答案】高行健,法籍华裔剧作家、小说家、翻译家、画家、导演、评论家。祖籍江苏泰州。2000年因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著有剧本《绝对信号》《车站》《野人》《彼岸》,小说集《有只鸽子叫红唇儿》,论著《现代小说技巧初探》,译著《秃头歌女》。

4. 十七年文学

【答案】十七年文学是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1966年)开始,这一阶段的中国文学,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时期。十七年文学的特点主要有:

①歌颂党、领袖、社会主义、人民;

②回忆战争岁月,回忆苦难年代,回忆过去生活;

③和帝国主义、资本主义、旧思想、旧观念作斗争。这个时期的少数作品艺术性并小高,作品也主要体现文以载道的思想,作品风格往往失之于简单,人物呈现程式化倾向。

5. 朦胧诗

【答案】朦胧诗是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又称新诗潮诗歌。朦胧诗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

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故得此名。代表诗人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等。朦胧诗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朦胧诗人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像空间。

6. 伤痕文学

【答案】伤痕文学是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文坛占据主导地位的‘种文学现象。它得名于卢新华以“文革”中知青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主要内容,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迫害与他们的抗争;

二是写“知青”的命运,即以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目标的“牺牲品”。伤痕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班主任》《献身》(陆文夫)、《从森林来的孩子》(张洁)、《醒来吧,弟弟》(刘心武)、《大墙下的红玉兰》(从维熙)、《天云山传奇》(鲁彦周)、《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周克芹)等。

7. 《北方的河》

【答案】《北方的河》是著名作家张承志的代表作之一。《北方的河》是以主人公“我”的意识流向构成情节的。黄河是“北方的河”的伟大象征和代表,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北方的河”是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也暗示着“我”在辽阔的、奔流不息的黄河寻到了“我”的根。小说一经发表,就以其沉郁的抒情风格、强烈的思辨色彩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引起文坛强烈反响。

8. “第四种剧本”

【答案】“第四种剧本”是剧作家刘川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这些剧本突破了当时剧坛所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边框,而显示出某些特色。被称作“第四种剧本”的,主要有杨履方的《布谷鸟又叫了》、岳野的《同甘共苦》、海默的《洞箫横吹》、鲁彦周的《归来》、何求的《新局长来到之前》、王少燕的《葡萄烂了》、李超的《开会忙》等剧作。与其他作品相比,“第四种剧本”最突出的特点是写人,按照“人”应该有的思想、感情、意识塑造形象,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对生活的“干预”。

9. 新历史小说

【答案】新历史小说是指始于80年代中后期的一种小说形态,直到90年代初才被命名与确认。新历史小说摈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它的抒写是反传统的,作家们将历史当做意念中的历史,按自己的理解篡改历史,充分发挥想象之能事以虚构故事,历史变成一个标志,一个符号,它的真实性不复存在。代表作

品有陈忠实的《白鹿原》、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叶兆言的“夜泊秦淮”系列等。

10.铁凝

【答案】铁凝是我国著名的当代女作家,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河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后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后期关注女性生存状态,成为女性文学代表作家之一,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主要著作有《玫瑰门》《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等。

二、简答题

11.简评王蒙的“东方意识流”小说。

答:八十年代开始,王蒙率先借鉴了意识流手法,先后写了《布礼》《夜的眼》《风筝飘带》《蝴蝶》《春之声》等小说。这些作品以意识的流动作为作品结构的线索,强调人物内心变化及其精神模式,明显地带有“意识流”小说的一些特征,但又不同于欧美文学的意识流小说,所以称之为“东方意识流”。王蒙的“东力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由外向转向内向,着意于心理描写

王蒙把对社会现实反映的焦点聚焦在人物心灵世界的塑造上,着意于心理描写,剖析人物的精神世界。在王蒙看来,创作应略过外在的细节写心理,写感情,写联想和想像,写意识活动,《夜的眼》描述的重点完全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即以简单的事件取代戏剧性较强的故事。没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主线,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于广阔时空的,多线条展开的心理活动。这是典型的意识流手法。

(2)打破自然时空,凸现“心理结构”的叙事结构

王蒙的这一系列小说,并不是遵循自然的时空顺序,按照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或是逻辑顺序来安排情节,而是以人物的心理活动为线索,通过人物的联想来组织故事,自然时空顺序被打乱,过去、现在、将来或并置,或交错,或颠倒。比如,中篇小说《布礼》写一个忠诚的年轻共产党员钟亦成被错化成“右派”的故事。小说将原本比较完整、复杂的情节故意用人物的心理感受切割、打乱、拆散,按照人物的心理感受来重新组合,从而获得一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3)运用感觉印象,记录人物纯粹的五官感觉与印象

《夜的眼》就是写人的感觉,一个长期生活于边睡的人对大城市之夜的独特的主观感觉。主人公陈呆在遇到了一个轻浮的小伙了并受到他的无理嘲弄之后,心绪昏乱,但是优美的舞曲却使他暂时驻步,让他引发了自由联想,感觉到了边陲——他的第二故乡的绮丽风光。这是他在大城市办事受挫后,听这首舞曲的独特感受,即带有对比性的感受。别人不一定有这样的感受,这是他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心态。

总之,王蒙小说中的意识流与西方意识流是有区别的,他在自己的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创作中借鉴了西方意识流的技巧,但他摒弃了西方意识流中的一些元素,加入了自己的主观创造,因此是具有东方特色的意识流小说。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