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目录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一) . 2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二) 13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三) 22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四) 32 2016年湖北师范学院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五) 40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3. 《自杀论》
【答案】《自杀论》是涂尔干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涂尔干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涵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涂尔十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在该书中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涂尔干讨论了甲种自杀类型。第一是利他性自杀,即牺牲个人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共同原则或共同利益。第二是利己性自杀,利己性自杀是对个体地位和价值过分强调、在社会现实中又难以兑现的条件下发生的。第三是失范性自杀。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涂尔十在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在个人地位、利益同社会整合力度强弱的矛盾关系中,展开自杀问题的研究。研究自杀现象是研究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问题的一种具体层面,根本目的是要揭示怎样才能获得一种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团结。
4. 场域
【答案】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这些位置的存在和它们对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制度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都是客观决定的。而决定这些位置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不同类型的权力或资本分配结构中,各种位置实际和潜在的处境; 另一方面是这些位置彼此之问的客观关系。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场域:①可以将场域设想为一个运作空间,场域的效果得以在其间发挥,
并且由于这种效果的存在,任何与该空间有关的对象经历的一切事情都必须参照场域中的关系来理解,而不能仅凭研究对象的内在性质来解释。②场域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场域中各种位置的占据者利用种种策略来保证或改善他们在场域中的位置,不断在场域中展开斗一争。③场域也包含一种投入。当一个人进入某个场域时,就同时进入了与场域相连的一套他本人很可能认识不到的前提预设。因此,一个场域是由身体和信念两部分组成的。
对场域的理解还必须坚持一种关系主义的方法论。研究的对象可能是场域中的某一件事物或者某一个行动者,但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必须将所关涉的一切事情都纳入研究之中,并且小能够保持一种静态的观点。这样,对场域的理解和把握既是关系论的,又是整体论的、结构论的,并且还是过程论的。
5. 不遵从越轨
【答案】不遵从越轨(nonconforming deviant)与反常越轨不同。不遵从越轨者相信规则是坏的,以至于有必要通过蓄意和集体的违反它而向它进行道义上的挑战。同希望隐瞒其行为的反常越轨者不同,不遵从越轨者吸引人们对其行为的注意。他们的目标不是个人得失而是改变规则。
6. 泰罗制
【答案】弗里德里克·泰罗在20世纪初创建丁科学管理理论体系,他这套体系被人称为“泰罗制”。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重点放在计划、标准化和在作业层改进人的努力方向,以便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通过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工人的生产效率,使劳资双方都能获得最大的效益。
7. 内群体
【答案】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 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休的感情。
8. 文化
【答案】文化是指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与非物质的东西; 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为文化。社会学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力一面,包括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都可以归结为是各种文化现象。
9. 社会控制的刚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 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
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10.科层制
【答案】科层制又称理性官僚制或官僚制,由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它是指一种以正式规则为主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组织具有细密的分工和复杂的规章制度体系。科层制是现代社会组织管理的典型方式。科层制特征包括:①内部分下明确,且每一成员的工作内容、权力及责任都有明确规定; ②分科设层、职位分等,下级接受上级指挥; ③量才录用,组织成员都具备专业技术资格而被选中; ④管理人员是专职的公职人员,而不是该企业的所有者,管理权与所有权分开; ⑤组织内部有严格的规范体系,规定、纪律、并毫无例外地普遍适用; ⑥组织内部排除私人感情,成员关系只是工作关系,公私分明。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社会制度? 它有哪些构成要素?
【答案】(1)社会制度的基本含义
社会制度是为了满足人类基本的社会需要,在各个社会中具有普遍性、在相当一个历史时期里具有稳定性的社会规范体系。
(2)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
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这些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①规范系统; ②策略系统; ③知识系统; ④组织系统; ⑤设备系统。
①规范系统
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a. 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b. 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比较而言,权利安排与社会成员行动前的决策或策划有关,而行动准则与社会成员在行动中或行动后对行动的过程和对行动的说明有关。
②策略系统
制度规范本身并不能够决定社会成员的行动,不论是权利安排,还是行动准则,实际的行动进程都要取决十社会成员的策略。社会行动就并不是一个固守规则的过程,而是要通过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感觉来展开,这也就是一个随机运用策略的过程。一个社会制度的运作,是社会成员在权利安排的基础上,依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行动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