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地资源管理土地资源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整理是指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态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行为。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根据我国国情,现阶段土地整理的重点在农村地区。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二、简答题

2. 土地资源调查报告应有哪些内容?

【答案】土地资源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

(1)调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社会经济状况。

(2)调查所采用的方法和工作过程主要包括调查人员组成、机构设置、调查工作的组织,调查的步骤和采用的技术方法。

(3)调查成果分析调查区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与分布,包括土地类型的位置、分布规律、面积、形态结构和自然特征等,还包括土地类型的质量评价、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各类土地面积的统计,分布状况图件等等。

(4)问题与建议分析土地资源在利用、管理、保护中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3. 面对21世纪愈演愈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前景和方向。

【答案】土地资源学正处于形成发展阶段,今后需要不断的完善。随着21世纪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口益加剧,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其发展前景和方向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1)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①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②土地资源(资产)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

③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研究;

④生态脆弱地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除此以外,山地资源开发己成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点,一些条件较好的山区将成为我国大农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基地。为此,应尽快摸清山区土地资源家底,着重研究土地资源分布规律和组合特征,为合理配置农林牧产业结构,实现山区土地资源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另外,

还应加强对一些特殊土地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如滩涂、湿地、沙化土地等。

(2)提高对土地资源学科的认识水平

①加强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②应重点开展我国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的研究;

③学科规范化问题,即规范一个学科的范畴。

4. 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影响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因素主要有:

(1)土地资源的数量

主要考虑耕地、草地和可利用的水域等土地的面积。

(2)土地资源的质量状况

主要由土地资源的各种属性决定,如光照、气温、降水等气候因素; 土壤质地、养分含量、pH 值等土壤因素; 土地区位等社会经济因素。

(3)投入水平

投入水平主要包括物质和科技两方面投入的多少和高低。物质投入包括化肥、农药、机械等; 科技投入包括改良的种子、科学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式等。

(4)生活水平

衡量生活水平的指标包含很多方面,但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中,一般用人们所需要的食品数量来表示,有的以每年人均需要多少粮食计算,有的以每人每天需要多少卡的热量和多少克的蛋白质来计算。

(5)时间尺度投入

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在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中,需要选好时间尺度。要确定研究所针对的时期,还要预测相应时期人口、投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等的变化情况。

5. 耕地质量管理包括哪此内容?

【答案】耕地质量是决定土地生产力的物质基础,它包括耕地地力状况和耕地环境状况,即“耕地总体质量一耕地地力水平+耕地环境质量”。我国耕地质量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耕地地力分等定级

耕地地力是指耕地用于农作物栽培使用时,在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条件、土壤条件、地学条件、人为影响因素等。耕地地力分等定级的评价方法主要是:

①全国土壤肥料总站试行的地力分等定级;

②国土资源部于2000年开始试行的农地分等定级方法。

(2)耕地地力监测与退化防治

耕地地力监测是指对影响耕地物质生产能力的因素以及农作物的物质生产量进行定时定点的

测定; 耕地水土流失、耕地次生盐碱化和耕地沙化的防治与一般土地上的退化防治方法基本相似,即一方面从自然条件着手人为改造土地条件,二是从人类活动自身着手采取有利于保护土地的开发利用技术和方法。耕地贫瘩化则是指耕地土壤中的养分总量及有效性不断降低的过程,主要防治措施就是增加化肥和有机肥料的投入量,并实行配方施肥,实现地力平衡。

(3)耕地环境质量监测与保护管理

耕地环境质量监测的任务就是,将对各个对象的监测结果与国家颁布的有关耕地环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进而判断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耕地环境是否被污染以及污染的类别、程度和范围,定期提交耕地环境监测评价报告。耕地环境质量保护具休应做到:设置环境保护管理机构、耕地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耕地环境污染事故查处制度、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审核制度、耕地环境保护检查制度,以及耕地环境保护行政首长负责制度等。

6. 阐述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原则和命名方法。

【答案】(1)中国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在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基本沿用前苏联景观学派的做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我国的大、中比例尺土地类型制图中的土地分级逐渐趋向于采用前苏联景观学派和英澳学派相结合的三级分类系统。

目前,我国关于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还没有一致意见。中国1:100万土地类型图编辑委员会曾拟订了一个“全国1:100万土地类型分类系统”,己被广泛应用。该系统采用土地纲、土地类和土地型三级分类制。

首先根据大尺度的水热组合类型,将全国按自然地带或业地带分异划分为12个土地纲。土地纲反映的是土地的光温水生产力。

然后根据大(中)地貌类型(山区以垂直地带划分)不同,在同一土地纲内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类反映景观特征,关系到区域内的农林牧用地规划布局。土地类内,再依据植被亚型或群系、土壤亚类等的差异将土地类续分为土地型。

(2)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

自然发生学的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实用性原则。除了上述4个分类原则以外,在具体选择土地类型的分类指标时,还应注意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层次性和针对性等原则,以保证分类过程的可操作性。

(3)土地类型的命名方式

①采用植被、土壤、地貌的三名法如针叶林漂灰土山地; 或植被(或土壤)、地貌的两名法,如草灌丘坡地和黄红壤山坡地。我国多采用这种命名方法。

②采用群众习用的名称例如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沙田、咸田、围田、坑田; 黄土高原地区的川地、源地、梁地、峁地等等。

③用地名命名土地类型澳大利亚、英国等在对土地系统进行命名时大多采用这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