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苏州大学社会学院613社会学原理之社会学教程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郊区化和后现代城市社区的发展说明了:

(1)在发达国家,在大城市迅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内部结构也进行着调整早在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在城市的区位研究中就发现了中产阶级远离城市中心而居住在郊区的现象,而将城市中心让给商业中心。这种人口从城市中心区迁移到郊区的现象被称为郊区化。

(2)促使中产阶级迁往郊区的原因

①大城市的过度发展使城市中心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空气污浊,不适于人居住;

②城市的中心区社会治安情况差,居民有不安全感;

③城市中心区的地价高昂;

④城市郊区具有地价便宜、环境适宜之优点。在交通比较便利的情况下,一些中产阶级从市中心迁往郊区,而城市的中心成为下层阶级和外国移民居住的地方。

(3)逆城市化逆城市化是城市人口迁往农村居住和农村地区人口增加的现象。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这主要有两种情况:

①城市中心的居民迁往临近城市郊区的农村地区,这也以中产阶级为最;

②一些企业在临近城市、交通便利、地价便宜的农村开办工厂,因此,逆城市化是对大城市过度发展的反应。

(4)后现代城市后现代城市形成于消费的全球化浪潮中,它的特点是:

①小规模的有民族风格的餐馆被一些全球连锁的饭店所取代;

②城市社区中不存在单一文化的同质生活方式;

③公共空间被私有化,如大型购物中心的出现。后现代城市除了传统城市社区的功能分区外,它由三个相互重叠的成分组成:边缘城市、二元城市和幻想城

2. 如何理解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殖民化”的观点。

【答案】(1)生活世界殖民化是指原本属于私人领域和公共空问的非市场和非商品化的活动,被市场机制和科层化的权力侵蚀了。现代社会的困境的其中一个主因,是系统控制了生活世界。用哈贝马斯的话说,是“生活世界殖民化”。这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主要病症。

(2)①哈贝马斯把这理性化过程分作四个阶段。在古代社会里,无论是符号意义层面或者是系统层面的创造,都是在亲族系统内进行的,因此,符号意义上的创造和系统创造两者同时在亲族系统里进行。这一种交换模式和活动慢慢地建立起一个社会网络,使得其他货物交换也变成可能。这些交换变得日益频繁,再加上一定程度上的分工,社会的结构出现了改变,不同功能的社

会组织也相继出现了,并且也懂得利用资源有效地达至其目的。由于世代上的沿袭,出现了一些代表着权力的组织和家族。就以上两种社会的情况而言,生活世界和系统并没有分开来,在这两种社会里,在具有神话色彩的世界观支持下,系统的发展是以生活世界里的符号意义做基础,这一个情况一直维持到政治权威的出现。权力机制跟亲族结构分离开来,慢慢形成了一种新的制度,我们称之为国家。国家跟前两种社会另一个重要不同的地方,是神话色彩的世界观给语言结构代替了。也就是说,人民在日常和政治事务的共识是透过语言对话而达至的。在这种社会结构里,货物在市场上的交易由金钱做中介。慢慢地金钱变成了主宰社会的机制。

②系统和生活世界是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系统的发展是要依靠生活世界赋予符号意义的。哈贝马斯认为西方的理性化过程,首先出现在生活世界的层面。人原本在文化各领域如科学知识、法律道德和艺术上浑然不分的情况由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而各自独立起来。人类意识到不同范畴和层次的事物是有其各自不同而相应的真假和对错的标准,慢慢地,以前对权威和“神圣”事物的崇拜和尊奉,开始改而为理性思维所代替。从另一个兔度看,人类在沟通、理解外在世界的事物、或者是作价值道德上的抉择时,只能愈来愈依赖自己的判断,权威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是相对地减弱了。与此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无论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程序或者是制度的形成和发展,都变得日益复杂,人类似乎很难每事都只依靠自己的判断来解决了。

③从哈贝马斯的理论看,理性化的过程原本是以语言代替了传统信仰做沟通或调节人际关系的形态而出现。但这一转变却反过来加重了人类在日常事务上的负担,即人类在众多繁复事务里要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做各种决定。这样也增加了人类沟通上的误解清况。

④以金钱和权力作沟通媒介一方面是可以调节更复杂的人类互动网络,但另一力面,人类对自己的很多行为缺乏全面理解,因而减轻其对自己行为责任上的承担意识。这一种以金钱和权力作为人类行为的整合机制,虽然最初是由生活世界理性化所促生或引发,但其后的发展却独立于生活世界的理性沟通模式以外。理性化的过程首先源于生活世界的理性化,由此而导致或促生了系统层面的理性化,但最后却出现了生活世界被系统殖民化的情况。虽然出现了生活世界的殖民化,但在哈贝马斯看来,并不能由此就对人类的前景悲观失望。他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实现“沟通的合理化”,也就是让对话主体之间在没有任何内外强制力的情况下进行真诚的对话,在达致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沟通。

3. 试分析论述社会学研究中的后实证主义思潮。

【答案】实证主义思潮主要集中于其对实证主义的扬弃、思潮的主要观点和代表人物研究。

(1)对实证主义的扬弃。实证主义是一种立足于感觉经验的研究准则。它主要反对形而上学,重视经验和感性资料在社会认识中的重要作用,方法论上格守经验主义,强调价值中立性。后实证主义是实证主义在经受众多批评后的修正的总称,承认研究者不能“证实”一个理论或其他因果命题,但是可以通过消除其他解释来增强这一理论。

(2)后实证主义承认在社会学研究中应该包含理论指导以及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在资料搜集中也可以加入被调查者的主观感受和观点。严格的自然科学方法并不完全适用于社会科学,所以

发展出来了准实验研究。

(3)后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思潮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柯林斯、布东和亚历山大。

4. 社会变迁有哪些原因?

【答案】(1)社会变迁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①社会生产力是劳动者及其创造物一一劳动工具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力量,这种力量是社会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近代以来的新技术革命大大加快了社会变迁的步伐;

②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方式的变动会引起整个社会的变动。

(2)社会变迁的另一个原因是社会物质需要和利益冲突

①社会物质需要是人们对生存与发展条件的追求。人们为实现自己一定的需要而从事有关的社会活动。当这些需要满足以后,这些需要本身以及满足这些需要的工具与活动,又会产生新的需要,新的需要又会引起新的社会活动;

②代表新生产力的利益集团与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3)科学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科学技术包括知识系统、科学技术发明创造的变化和研究规模、组织形式的变化等。但是,一些新的技术发明在刚开始采用之时,可能没有考虑到它们的长远影响,也没有计划如何面对这些影响,其后果是令人吃惊的。未来技术发展要有计划、有节制,要重视技术鉴定。

(4)社会变迁的再一个原因是文化的发展与传播

①文化传播是指文化从一个群体、一个社会传到另一个群体、另一个社会的过程。文化的发展,必然导致新文化的传播;

②传统文化维护传统的社会秩序与面貌,新文化造就新的秩序与面貌。新文化包括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也包括新的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

③传播外来文化,是社会变迁的重要源泉。外来文化的渗入,会引起人们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

(5)意识形态的改变也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6)人口状况的改变也是影响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

①人口状况主要指人口数量、质量、构成、分布及流动;

②人口变动中的成员更替、代际交替过程对社会变迁也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7)外来入侵、环境破坏、自然灾害等,也是引起社会变迁的因素。

5. 简述推动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

【答案】由于制度规则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制度的影响也有一定的惯性,所以,制度规范系统形成之后,并不总是自动地发生变迁,而是需要动力来促进制度的变迁,推动或影响制度变迁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国家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同时也是制度规范的提供者; 国家为各种社会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