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理工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617文学理论与评论写作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文学消费
【答案】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各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作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活动。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学消费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的过程,即文学阅读或文学欣赏。狭义的文学消费则是在近代以来出现的,是指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当文学消费与文学鉴赏对举时,往往指狭义的文学消费。
2. 欲望升华说
【答案】欲望升华说是弗洛伊德关于艺术本质和审美本质的学说,该学说以精神分析学作为哲学基础。在弗洛伊德看来,尽管艺术活动是受本能欲望驱使的非理性的直觉活动,但艺术家能够在理智的控制下构建一个象征体系,使本能欲望及其引起的种种冲突以社会公认的形式表现出来,正是艺术使被压抑的本能欲望在想象中得到能量的释放和升华,因而艺术品给人以美感。简言之,弗洛伊德认为,艺术和美根源于人的本能欲望,艺术美的本质在于对本能欲望的升华。
3. 文学接受
【答案】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它是指读者在特定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和信息的主动的选择、接纳或抛弃。文学接受的形式包括文学阅读、文学欣赏、文学批评、文学研究等。其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是阅读与欣赏。文学接受对于作品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的实现,对于激励作家的创作,对于推动文学事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典型
【答案】典型是指能够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而又具有极其鲜明生动的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文学艺术审美认识的特征,就是通过个别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规律。文学艺术之所以能够在娱乐和美的享受中达到对于生活真理的领悟,通过富有感染性的艺术形式达到对于生活规律性的认识,就因为它创造了典型。
5. 延留
【答案】延留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后的一种可能的心理延续和留存状况,是指文学作品在造成读者共鸣、净化和领悟之后,继续留存于其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又称余味。它是在文学接受活动中,当读完一部小说或一首诗歌后,其作品中的人物、场景还会萦绕脑际,其思
想感情仍会波动于心间,其情趣、意境会引读者再尸回想,甚至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或显或隐地影响着读者的道德情操、言谈举止和审美追求。
6.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法国著名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一部作品,他在书中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映照。书中有近半篇幅笔调与《追忆逝水年华》相似或呼应,是作者思想精华的浓缩,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7. 文体期待
【答案】文体期待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山某种已经惯例化的文学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心理期待指向。这种指向意味着读者希望体味到某种文体所可能具有的特定艺术韵味、艺术魅力乃至语言、结构、人物、情节等方面的特色。
8. 文学社会学
【答案】文学社会学是指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研究文学活动。文学从创作到消费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化过程,这一过程受到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制约,而浸润着社会思潮,反映着社会风貌,直接或间接地回答社会问题。因此,文学社会学是文学理论一种重要的形态,而且在所有的形态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9. 叙述人语言
【答案】叙述人语言是指文字作品中叙述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描写场景、抒发感情、评论事物的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无论是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或抒发感受都离不开叙述人语言。同样,把作品各个构成部分连贯起来,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也全靠叙述人语言。因此,叙述人语言在叙事文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运用叙述人语言,可以对人物性格作概括介绍,也可以对主人公的肖像作形象化的描绘,还可以描绘人物的神情动作。
二、填空题
10.“隐含读者”是德国文论家______提出的概念,与“隐含读者”相对的是______。
【答案】伊瑟尔; 现实读者
【解析】“隐含读者”是由德国接受美学的代表人物伊瑟尔提出的,“隐含读者”相对于“现实读者”而言,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11.文学的一般意识形态性质是指文学是一种______。
【答案】意识形态
【解析】文学从本质上说是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文学具有普遍的属性,也具有特殊的
属性。文学的普遍属性在于它是一般意识形态; 文学的特殊属性在于它是审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具体形态多种多样,主要有哲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道德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三、论述题
12.《水浒传》第二回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金圣叹夹批中说:“百忙中,偏又要夹入店小二,却反先增出邻舍火家陪之”,“真是极忙者事,极闲者笔也”(《第五才子书施耐庙水浒传》第二回夹批)。明清小说、戏曲中颇多这类“闲笔”试举数例,谈谈你对这种写法的认识。
【答案】(1)以小说创作为例简述“闲笔”的妙用
①长篇小说《水浒传》
我国明清之际的长篇小说《水浒传》第三回“史大郎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郑关西”的段落。施耐庵在小说中“不直文情如练,井事情亦如镜”将“闲笔”用得出奇、出色。
a. 他写鲁提辖要打镇关西,先一掌打了店小二,放走了金氏父女。然后,来到状元桥附近的肉铺,消遣郑屠户切躁子。“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不敢拢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这是第一处闲笔。
b. 子切好了,“却得饭罢时候。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这是第二处闲笔,看客除了店小二以外,又增加了要买肉的主顾。
c. 郑屠户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纳不住”了,“托地”跳下柜台,而鲁智深“早拔步在当街上”了。“众邻舍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那店小二也惊的呆了。”这是第二处闲笔,看客中除去店小二、买肉的主顾,又增加了众邻舍和两边过路的人。
d. 最后一处闲笔是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之后,心里想到:“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如果没有前面的三处闲笔,没有街坊邻居店小二众火家甚至是过路人,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怎会如此惊天动地? 可如果没有最后一处写鲁达心理活动的闲笔,拳打镇关西也不会这样痛快淋漓! 只有把鲁达需吃官司有没有人送饭才有逃跑的心思写出来,才能勾勒出英雄的气度,把一个杀人不偿命匆匆逃走的莽汉写成一个襟怀磊落的大丈夫、真豪杰。由此可见,鲁达的日后出家落草,都是英雄的权宜之计。
②小说《受戒》
当代小说家中,汪曾棋非常善于运用“闲笔”增强小说韵致与感染力。《受戒》这篇小说情节不是很集中,叙述信马由于不受规范的约束。其中的特色就是在叙述中插入的闲笔成分特别多。
小说名为《受戒》,可是受戒的场面直到小说结束的时候,才通过小英子的眼侧面描写。小说一开头写道:“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接下去并没有写明海出家的原因,而是写当地“当和尚”的风俗、明海在革荞庵里的生活方式、明海与英子一家的关系等等。不仅如此,小说在叙述过程中,还连带插入其他事件。如在讲述革养庵里和尚的生活方式时,连带写出其他和尚的性格特点,在介绍三和尚的聪明时,连带讲到他不但经忏俱通,而且有“飞饶”绝技,可以在放焰口时出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