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传媒技术学院625教育技术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Portals

【答案】中文意思为门户。是指集成了多样化内容服务的Web 站点,又称为网络门户。现在通常认为网络门户就是网上浏览者的出发地点,人们经由这道门进入网络世界,也可以看作上网的“启动港”,上网第一站。

2. virtual community

【答案】中文为虚拟社区。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网络资源共享技术和多媒体信息展示

3. 教育信息化

【答案】教育信息化指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对深化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4. 学习风格

【答案】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身上一贯表现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倾向。它一般可以划分为五个部分,三个层面。学习风格的认知成分包括场独立型——场依存型、具体型和抽象型、冲动型和沉思型等; 学习风格的情感成分; 学习风格的意动成分; 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倾向成分和学习风格的社会性倾向成分; 其中,前三部分构成了学习风格的心理性层面,后两种则构成了学习风格的生理性层面和社会性层面。

5. 学习环境

【答案】学习环境,是指支持学习者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狭义地讲,就学生的学习环境可分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学习环境和社会学习环境。学校学习环境是指学校的校舍、师资、教学条件、教学手段、校风、学风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 家庭学习环境是指家庭为学生学习而提供的物质条件,如安静舒适的房间,和睦的家庭关系,能够辅导学生学习的家庭成员。社会学习环境是指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学习目的的社会氛围。

6. 系统科学

【答案】系统科学(系统理论)是以系统为研究和应用对象的一门科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科学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开发的学科组成的学科群。它着重考察各类系统的关系和属性,揭示其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正在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向社会科学广泛转移。人们将系统科学与哲学相互作用,探讨系统科学的哲学问题,形成了系统哲学。

7. 虚拟现实技术

【答案】虚拟现实技术是指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受的一种技术。创建和体验真正意义上的虚拟环境需要包括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人工智能技术、智能接口技术、传感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方面的技术、知识和设备的支持。

8. 活动理论

【答案】活动理论是研究在特定社会文化历史背景下人的行为活动的理论。其基本思想是:人类行为活动是人与形成社会和物理环境的事物以及社会和物理环境所造就的事物之间的双向交互的过程。人的意识与行为是辩证的统一体,也就是说,人的心理发展与人的外部行为活动是辩证统一的。

9. 学习资源

【答案】学习资源是指在教学系统和学习系统所创建得到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可用于学习的一切资源。包括信息、人员、资料、设备和技术等。一般可分为两类:专门设计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语言实验室等; 非专门设计的学习资源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戏剧、博物馆等。

10.程序教学法

【答案】程序教学法是指依靠教学机器和程序教材,呈现学习程序,包括问题的显示、学生的反映和将反映的正误情况反馈给学生的过程等,是学习者进行个别学习的方法。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其基本图式是:刺激—反应—强化。一种复杂的行为,可用逐步接近、积累的办法,用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二、简答题

11.试说出与教育技术学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的3个主要方面。

【答案】教育技术的形成与发展与如下3个主要方面密切相关:

(1)视听教学运动推动了各类学习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20年代末,由十有声电影和广播录音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原有视觉教学概念

已经不能涵盖当时的教学实践,视觉教学便发展为视听教学。

①视听教学初期,学校由于缺乏相应的设备、资料和专家的理论指导而发展缓慢,但在二战这特定的历史时期,视听教学却在工业和军队的训练中得到大力的发展。视听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重点探索视听媒体的特性及其对学习的影响。以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基础的各种视听理论相继出现,在诸多关于视听教学的研究中,堪称代表的是戴尔提出的“经验之塔”理论,它融合了杜威的教育理论和当时流行的心理学观点,成了当时以及后来的视听教学的主要理论根据。

②“经验之塔”的理论要点是: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其经验的具体一抽象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入抽象经验; 在学校教学中使用各种媒体,可以使教学活动更具体,也能为抽象概括创造条件; 位于“塔”的中间部位的那些视听教材和视听经验,比上层的言语和视觉符号具体、形象,又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弥补下层各种直接绎验方式之不足。

③戴尔也曾把教学活动中的“经验”称做学习途径。因此,“经验之塔”学说不但延续了霍本关于视觉教学的理念,而且进一步详尽论述了具体学习经验的重要性,强调抽象的学习经验必须以具体的学习经验为基础。

(2)个别化教学促进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技术的形成;

个别化教学是一种适合各个学习者不同需要和特点的教学。在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以前,个别化教学一直是教育的基本形式,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交流而实现。资本主义产业革命出现以后,急需大批技术劳力,因而提出扩大教育规模的需要,这种面对面的个别化教学就逐渐被班级授课制所取代。当资本主义发展到现代,人本主义受到普遍的重视,尊重个性、改革集体授课制的呼声渐起,于是开发适合学习者个别需要和特点的教学系统被提上日程。

著名的早期个别化教学计划的特点是:教学目的明确; 试图使学习适合学生个别差异,打破传统教学固定步调模式,学生能自定学习进度,但必须达到一定的教学要求才能转入下一步的学习; 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由于30年代经济大萧条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这类个别化教学形式日趋消失。毋庸置疑,这种早期的个别化教学实验为教育技术的个别化教学研究和实践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3)教学系统方法的发展促进了教育技术理论核心——教学设计学科的诞生。

教学系统方法是一种系统地设计、实施和评价教与学全过程的方法。教学系统方法来源于设计和改进教学的一种经验主义方法,这种经验主义的方法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夸美纽斯,他从适应自然秩序的原理和感觉论出发,提出应用归纳的方法来分析和改进教学的进程,为系统理解教与学的过程奠定了基础。

而后,由斯金纳等人所描述的关于程序教学的编制过程是利用经验主义的方法解决教育问题的一个典型事例,是形成教学系统方法的一个促成因素。

在此基础上,60年代初期,加涅、格拉泽、布里格斯等将系统论思想与上述任务分析、行为目标和标准参照测试等理论、概念及方法有机结合,提出了早期的“系统化设计教学”模型。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