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山茱萸Macrocarpium officinacle Sieb et.Zucc.为山茱萸科Cornaceae山茱萸属Macrocarpium 多年生落叶灌木或乔木。全世界共有4种,一种分布于欧洲,一种分布于北美洲,2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如中国、日本和朝鲜等。我国有2种:山茱萸Macrocarpium officinacle Sieb et.Zucc.和川鄂山茱萸Macrocarpium chinese(Wanger.)Hutch。两种均为药用植物,其中山茱萸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药材"山茱萸"的原植物。山茱萸果肉人药,补肝滋阴,固精止带。我国山茱萸栽培历史悠久,很早以前已被开发利用,除药用以外,还可用作食品、保健品和观赏等多个方面,为名贵的药食同源植物。 我国山茱萸主要分布在北纬26°-37°40′,东经105°-135°25′之间,海拔200 -1400m。山西、河南、陕西、浙江、安徽、湖北、四川等省均有分布。 山茱萸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挥发性成分、糖甙类及甙元、鞣质类、有机酸及其他成分。山茱萸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抗氧化、抗实验性肝损害、促进免疫反应、抗炎、降血糖、抗休克、强心等方面。 山茱萸种质资源丰富,但良莠不齐,这大大影响了山茱萸这种名贵中药材的现代化进程。清查其种质资源,结合生物学特征,分析化学成分,尤其是起药理作用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变化规律,为山茱萸优良种质类型的选择、培育和推广提供有价值的科学依据。 本文较系统的提取和测定了不同种质类型、不同产地、不同海拔高度、不同采收期、不同加工方法的山茱萸多糖、黄酮、有机酸、生物碱、皂甙及微量元素等含量的变化,以期为山茱萸品种选育、最佳采收加工方法和采收期的确定等提供资料。 在分析烘软法、生挤法和水煮法三种不同加工方法对化学成分含量影响时发现,不同加工方法之间差异显著。烘软法和生挤法对果皮干燥处理时,70oC总有机酸、总生物碱、总多糖、总皂甙和总黄酮的含量最高,而水煮法在对鲜果采用不同温度水煮时,80oC总皂甙、总黄酮和总多糖的含量最高。分析不同生长时期上述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时发现,9月底总多糖、总皂甙的含量最高,9月底到10月中旬之前总有机酸、总生物碱的含量最高,而总黄酮含量变化复杂。分析陕西省佛坪不同种质类型差异显著性,发现总有机酸、总皂甙及总多糖含量在不同种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分析同一地区(陕西佛坪)不同海拔高度对化学成分含量影响,发现不同海拔高度之间存在差异。分析陕西省4个种植区不同种质类型之间及它们与河南省西峡相同种质类型之间差异时发现,在皂甙含量方面,陕西周至(7.20ug/ml)与太白(6.54ug/ml)两地差异不显著,而与其他地方(丹凤5.29 ug/ml,佛坪8.64 ug/ml,河南西峡10.16 ug/ml)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南北之间存在差异。 根据以上实验及数据分析结果,为山茱萸最佳加工方法的选择、种质类型划分及优良种质类型的确定、最佳生长环境的制定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最佳加工方法是烘软法。若以皂甙含量作为标准分析,海拔800m-1000m是山茱萸的最适生长环境,10月中上旬为最佳采摘期。综合考虑到不同种质类型的每果序结果数、单果重、出肉率、出药率及抗病性等因素,可以初步确定石磙枣、大红枣、珍珠红、圆铃枣、马牙枣为优良种质类型,而其中又以大红枣、珍珠红、石磙枣较佳。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