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以人为本” 的科学发展观为中国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解答“以人的什么为本”则成为时代性的要求。
自从有了人,人就不断探索反思与批判纠正对自己的认识,从而不断接近与发现人的本真存在——实践存在。马克思确立的实践论切入了人的本真存在,扬弃了自然观、存在观、意识观和人本观的不足,从人与自然的具体统一中切入,从现实的人出发,为人的主体性提供主客体相统一的坚实基础,揭示了人的真正本质。人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在于实践的自觉性、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创造性是人的实践本质的最鲜明的特征。实践的自觉性是相对于实践的自在性而言的,实践的能动性是相对于实践的受动性而言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实践的创造性集自觉性和自在性,受动性和能动性于一体。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为创造性提供条件,实践的创造性产生了自觉性和能动性,并且使它们不断提升。实践的自觉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是相互统一的,共同构成实践性。创造性是实践的最鲜明特征。实践创造具有现实性、统一性、辩证性、超越性和反思性。
人只有充分把握人的实践本质的最鲜明特征——创造性,人才能不断正确地发展自己。人要不断正确地发展自己,就要正确面对人的实践本质的客观现实性——整体总和性。现实的人是个体的、群体的和类的人的三位统一,是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人的三位统一。现实的人在微观层次具有历时性,在宏观层次具有历史性。人的发展只有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创造才能不断进行。“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只有立足于现实的人,充分把握人的实践创造性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实践本质的历史针对性——关系协调性,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人只有与自己所处的世界协调统一,人才能创造性地利用自己的世界为自己服务,成为自己的主人。我国要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需为人的发展营造合理创造的机制。不仅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关注人与文化,人与自己的关系。 “和谐社会”只有充分把握实践本质的历史针对性,为实践创造营造合理的机制,不断发展科技,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注重人的历时性与历史性,才能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和谐社会”建设必需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实践创造性,立足于人的实践本质的客观现实性——整体总和性,充分把握人的实践本质的历史针对性——关系协调性,才能真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