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802经济学二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固定资本

【答案】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生产资本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二者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的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其物质形态全部参与生产过程,而价值却是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由于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价值转移的特点,固定资本的更新必须通过设立折旧基金来进行,即按照固定资本磨损程度而逐年提取货币准备金。

2. 创造性毁灭

【答案】创造性毁灭是指由于创新而带来的不断地从经济体系内部革新经济结构的过程,即不断地破坏旧结构、不断地创造新结构的过程。这一概念是著名的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用这一概念来描述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过程。熊彼特认为,资本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变动的形式或方法,它不仅从来不是、而且也永远不可能是静止不变的。开动和保持资本主义发动机运动的根本推动力,来自资本主义企业创造的新消费品、新生产方一法或运输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组织形式。这个创造性破坏的过程,就是资本主义的本质性事实。

二、辨析题

3. 购买劳动力的资木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属于流动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力一式; 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其价值转移方式是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的。物质更新方法为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也是一次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4. 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答案】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生产价格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和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这种变化,是由于受到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影响。

生产价格不是市场价格,它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具有内在标准的价格。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而波动,所以价值规律现在不是直接通过价值,而是通过生产价格起作用。这井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是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这是因为:

(1)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2)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3)生产价格随着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 反之,生产价格就会提高。

综上所述,商品由按照价值出售转化为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仅仅使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并没有违背价值规律。

5. 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十地经营权垄断的存在。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绝对地租是资本主义地租的一种形式,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用任何土地(包括劣等地在内)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在资本主义农业落后于工业的条件下,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在剥削程度相同的条件下,等量资本在农业中比在工业中能产生更多的剩余价值。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部分较多的剩余价值不参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农产品不按生产价格而按价值出售,在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存在一个差额。这一差额就以绝对地租的形式为土地所有者占有。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资本有机构成逐步提高甚至超过工业有机构成。农产品的价值和社会生产价格之间的差额逐步消失。但因为土地私有权垄断,土地所有者总要获得一定的地租才会出租土地。在这种情况下,绝对地租便成为农产品价值上的一个附加额,农产品价格便具有垄断价格的性质。

因此,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

6. 劳动生产率提高会提高商品价值总量和商品数量。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1)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一般用每个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量(产品数量或价值量)来计算,或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计算。公式为: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是综合反映企业或部门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效率和劳动投入的效益的重要指标,是企业或部门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劳动者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

(2)商品的价值量是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量。价值量只同劳动时间相关。在同样的劳动时间内具有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相对于生产率较低的活劳动而言,可以创造较多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较高生产率的活劳动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因为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指同一劳动时间内创造了更多的使用价值,而在同一劳动时间中仍然凝结着相同的价值总量。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商品数量(即使用价值量),但是并不提高商品价值总量。

三、论述题

7. 垄断是怎样形成的?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 垄断条件下存在哪些方面的竞争?

【答案】(1)垄断的形成

垄断是指一种商品的产销量完全由一个厂商所控制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上,这种商品没有一种现成的替代品,商品的价格完全由垄断者决定,垄断者可以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选择最有利的价格和产量。

形成垄断的原因是:

①关键性资源为一家企业所拥有,或者说,一个企业控制了某种产品生产基本要素的全部供给。

②政府给予一个人或一个企业排他性生产某种产品的权利。专利和版权法是法律保护下的完全垄断的典型例证。

③自然垄断。在某些公共事业中,如果一家企业的生产成本比两家以上的大量生产者的生产成本更低廉,就形成了自然垄断。

垄断组织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

(2)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垄断和市场竞争的关系可以简要地概括成:垄断产生于市场竞争,但它没有消灭竞争,并与竞争并存。两者的关系具体来讲:

①垄断产生于竞争

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市场竞争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