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无讼(费孝通)
【答案】“无讼”一词源自孔子语:“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无讼现象是在古代中国很有影向法律诉讼观念,甚至时至今日它还在广大的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着。简言之,就是说,人们在发生纠纷时不主张利用诉讼法律来解决问题,而是利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节协调。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重要的还得看人民怎样去应用这些设备。更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还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单是推行法律和法庭,结果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却己先发生了。
2.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3.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4. 结构性流动
【答案】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5.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6. 内化
【答案】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
,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
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7. 戏剧论(戈夫曼)
【答案】戈夫曼的戏剧论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他采用戏剧分析的方法,从印象管理的角度来揭示人们社会互动的特点。在《口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他指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在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创造在别人心中的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8. 利他型自杀
【答案】利他型自杀是指在社会组织高度聚合和社会整合力量过强的状态下产生的,个人对集体的牺牲。这种自杀类型主要存在于集体意识强烈的低级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军队中。
二、简答题
9. 怎样理解社会转型与社区制度创新的关系? 试从“中国经验”的视角展开论述。
,集中体现了社会转型的基本特点,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答案】社区作为一个“微型社会”
要方面即为传统社区转变为现代社区,这是一个社区制度创新的过程。以“中国经验”的视角而言:
(1)社会转型对农村社区制度创新的影响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和推动着农村社区的发展,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分化的加剧和农村人口的流动与转移,农村社区在产业结
构、就业结构、家庭、人际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
②现代化在促进农村社区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逐渐向现代转型的同时,也对农村社区的乡土文化带来了冲击。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的农村发展面临着突出的问题:在农业收益率下降和农业成本上升的共同作用下,农民收入增长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到非农产业的转移和流动对农业生产、农户和农村活力构成潜在威胁。
③为了治理“一农”问题,促进农村社区的发展,我国将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是指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日标。开展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新农村建设是要将农村建设成为与城市协调发展、迈向现代化的新型社区的一项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城市化,而城市化则不能再以牺牲农村为代价,必须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
(2)社会转型对城市社区制度创新的影响
①由于城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加速推进,单位制被逐渐打破,城市的基层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于段乏力,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剧、人口流动的加强等对传统的城市管理体制提出挑战,城市社区取代街居制被政府赋予了基层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重任。
②中国社区的特殊性促使城市社区制度创新。
a. 城市社区受到重视与我国的经济转型、制度转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等有着深刻的关联。 b. 城市社区取代街居制被政府赋予基层社会整合和社会管理的重任。
c. “社区在中国就获得了与西方学术界不太相同的定义,它是以城市的行政管理或政权建设的基层单位来划分或存在的; 而不一定是自然形成的、邻里关系自成一体的居民区”。
d. 现代城市社区成为一个非常典型的“陌生人”社区,因此,我国的社区建设应当注重促进社区整合、增强社区意识、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e. 出现城中村。城中村既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
③城市社区建设是在政府能力有限和社会资本的下降与丧失的双重背景下出现的一股潮流。政府倡导社区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各种矛盾。社区建设是对社区工作的总体概括,是指在党和政府的主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健康发展的过程。社区建设的实质是社区资源和社区力量的整合过程,即将社区中所有的资源,所有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合力来共同建设社区。社区建设的实质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开发民间多种资源,发展社区自治,形成政府、基层组织与居民通力合作的局面。
10.英美派的城市规划思想与欧洲大陆派相比有何差异? 它们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实践有何借鉴意义?
【答案】(1)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大致有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芒福德的“有机秩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