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
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新课改的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本课题通过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力图改变学生原有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与新课程标准相适应的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通过对问题意识培养策略的研究,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对生物科学有较强的兴趣,能对日常生活、学习所接触到的各种生命现象提出问题,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同时通过实验研究,能够大大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备能够发现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提升自己的科学素养。
本课题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对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国内外同课题研究综述及研究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研究的课题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发现目前学生问题意识比较淡薄,一是不敢或不愿提出问题,二是不善于提出深层次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制定了具体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并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实证研究。
针对目前学生问题意识薄弱现象,制定相应策略:1、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3、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4、让问题走出课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继续。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以西安市陕建一中初一(1)班和初一(2)为实验对象,两班同为平行班。随机确定初一(1)班为实验班,初一(2)班为对照班,两班在实验前起点一致,教学时间、教学内容、辅导资料均一致,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实验班运用以上策略,在课堂上具体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实施: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使学生“敢问”;2、优化课堂结构,给学生留出提问的机会,使学生“能问”;3、教给学生问的方法,使学生“善问”;4、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问的兴趣,使学生“乐问”。
通过以上教学实验,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表明:1、实验班在实验后意识到提问重要性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班,课堂提问的人数也明显高于对照班。此结果表明:问题意识教学对学生的提问意识有所影响。2、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兴趣的平均得分为56.62和55.97,二者显著值为P>0.05,差异不显著。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习兴趣的平均得分为67.57,对照班为61.82,二者显著性P<0.01,差异极显著。此结果表明:问题意识教学对学生学习兴趣有所提高。3、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学习成绩的平均分为61.56和60.72,二者显著值为P>0.05,差异不显著。实验后,实验班学习成绩的平均分为76.45,对照班为63.17,二者显著性P<0.01,差异极显著。此结果表明:问题意识教学对学生学习成绩有所提高。4、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学生创新意识的平均得分为42.16和41.52,二者显著值为P>0.05,差异不显著。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创新意识的平均得分为48.72,对照班为44.18,二者显著性P<0.05,差异显著。此结果表明:问题意识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提高。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1、问题意识教学使学生的提问意识有所提高。2、问题意识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3、问题意识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所提高。4、问题意识教学使学生的创新意识有所提高。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针对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初中生物课课堂教学的实际,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问题意识,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