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评论写作之新闻评论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评论立意

【答案】评论立意是指作者对所评述的事物或者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表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确定评论的主要意思,以构成文章的中心内容。立意贵在“站得高’,,核心问题是一个“新”字。新闻评论的刻意求新,集中体现在论题要有新思想,论理要有新高度,论述要有新角度。

2. 以事论理

【答案】以事论理,是指在论证中,先列举事实,再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和评论。它要求一定是和本篇文章的道理相关的事例。这个事例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事件,也可以是一组新统计的数据,还可以是一系列为人所知的现象。在列举事例时,要围绕主题简明扼要,不可过于冗长Ag 嗦。

3. 新闻价值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新闻评论中可能给人们的信息量的大小,它包括评论的观点、理论、思想和知识等。一篇评论给人们的信息量大,它的价值就大; 反之就小。信息量大的选题我们应该重视它,花大气力去做,把它做好; 信息量小的选题,应考虑是否去做,花多大的气力去做。

4. 新闻素养

【答案】新闻素养是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基础。主要包括八个方面:政治素养、新闻素养、编辑素养、采访素养、电视素养、知识素养、大众传媒素养和美学素养。作为一名电视新闻编辑,应当具各相当的新闻理论修养,用理论指导实践。报道什么、如何策划、如何报道、报道效果如何都是电视新闻编辑应当随时考虑的新闻业务问题。

5. 论点

【答案】论点是指一篇新闻评论的中心观点和思想。它表明作者对所要评论的客观对象的一种立场、观点、态度和主张。它表达了作者的是非观、价值观和创造观。一般而言,一篇评论有一个论点,其他的都是围绕着它而展开论述的。论点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它统率着整篇文章的结构、布局、论理和文字,它决定着一篇评论的生命力,事关重大。

6. 夹叙夹议

【答案】夹叙夹议是指评论中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即它可以是先举事例,后进行论证,再举实例和议论; 也可以是先论证,后举例说明,接着又议论和举事例。一般稍长一点的评论文章,时常用夹叙夹议的方法。

7. 特约评论员文章

【答案】评论员文章前面冠之以“特约”二字,用以加重评论作者的身份,也为标明系社外人士所写。特约评论员文章的任务是就当前重大理论问题、思想间题、政策问题和重大改革举措发表独到见解。规格比本报评论员文章要高一些,主要约请有关党政领导机关或理论学术机构的负责干部、专家,以及学有专长的有关人士撰写。一般不署名,必要时也署名。由于它来头大,块头也大,也称“超重型评论员文章”。

8. 新闻道德

【答案】新闻道德又称新闻伦理或新闻职业道德,是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人们,在长期的职业实践中形成的调整和处理新闻机构内外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或准则。它一般通过“记者守则”、“新闻道德规约”、“记者信条”、“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等形式加以表述。新闻道德的本质特征有三方面:①新闻职业道德同普通道德现象一样,是一种由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新闻职业道德的内容和形式,都最终取决于社会存在,取决于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②新闻职业道德较之其他职业道德,具有更为鲜明的阶级性和更为强烈的政治色彩; ③新闻事业道德是对新闻传播活动的一种特殊的调节规范体系。

现有的新闻道德基本分为西方新闻职业道德和社会主义新闻道德。西方新闻职业道德是在资产阶级的道德伦理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资产阶级新闻实践的总结,概括出来的有关新闻从业人员履行的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是一种崭新的新闻道德,是在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对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实践的总结和升华。

9. 电视专题评论

【答案】电视专题评论,又称电视评论片,是指报道类纪实型的电视专题片,是电视深度报道最常用的节目形态。电视新闻专题片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较强,反映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明显纪实风格,不允许外加虚假操作。但同时讲究艺术性。电视新闻专题片与电视新闻一样,强调报道词与画面的有机组合,是“双主体”的并重关系。

10.栏目宗旨定位

【答案】栏目宗旨定位即栏目方针定位,是指广播电台在总的编辑方针的指导下为具体的栏目制定的编辑方针。一个栏目的宗旨决定了其发展方向和发展思路,所以,栏目宗旨定位是广播评论栏目策划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二、简答题

11.目前谈话类节目面临的主要难题是什么? 发展前景如何?

【答案】(1)目前谈话类节目水平不一,参差不齐,有的表现还不够稳定。比较明显的问题包括以下方面:

①同质化问题突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谈话类节目遍地

开花,内容相当广泛,不少优秀栏目深受观众喜爱。但目前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各台谈话类节目彼此间模仿抄袭较为严重,创新不够,缺少精品。

②真实感有所丢失。原本应有的对“语言”规律本身的尊重,尤其是口头语言所传达的真实内容,以及所蕴含的真情实感和真实语境往往因照顾节目的“可视性”而受到冷落,削弱了语言真实、生动、自然的品格。

③无效沟通开始盛行。现场观众和嘉宾的谈话有时言不由衷,受制于人的感觉比较明显,缺乏纯真的语境和氛围。

此外,还存在有的聚焦欠准,有的深度不够,有的缺少背景材料,有的虎头蛇尾等。

(2)谈话类节目虽然面临一系列挑战,但发展前景看好。

在网络评论和博客、微博的冲击面前,电视新闻评论面临新的考验。同纸质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电视评论因不会被转发、传递而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做到“新闻立台”、“评论强台”,如何更好体现和扩大电视评论的传播效应,是摆在广大电视工作者特别是电视评论工作者面前的迫切课题。只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改革、创新,电视新闻评论性和谈话类节目就一定能长盛不衰,永远走俏荧屏。

12.我们党报新闻评论是如何在革命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答案】我们党报的评论工作,是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发展而发展,随着全党马列主义水准的不断提高而提高的。

(1)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向导》周报、《政治周报》、《工人周刊》、((中国工会》、《中国青年》等报刊为代表的无产阶级报刊先后创办,大大发挥了报刊评论在革命斗争中的巨大指导作用。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反动派先后五次发动的反革命围剿中,在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党仍然创办以《布尔什维克》、《红色中华》、《新中华报》、《解放》周刊等为主的一系列报刊,及时通过社论、评论指导革命斗争。党的领导通过这些报刊发表的大量政治评论,广泛地宣传马列主义和党的纲领路线,为广大群众指明斗争方向和行动目标,成为鼓动群众投身火热斗争的号角。

在党的早期报刊言论中,由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才刚刚开始,因而有少数评论缺乏周密的分析过程,说服力不强,这同我党在当时还不够成熟有直接关系。

(3)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的报刊评论工作又有新的发展,其中尤以1941年5月创刊于延安的《解放日报》和1938年1月创刊于国统区武汉的《新华日报》特别出色。

此后,各省市陆续办起了机关报,广播电台也相继出现。这些报纸和电台都极为重视新闻评论。这一时期我党的报刊的评论,由于全党思想理论水平的明显提高,能比较娴熟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中国的实际问题,把握着历史发展主动权的无产阶级的战斗风貌,在党报评论发展史上写下新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