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云南大学职业与继续教育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教学媒体有哪些不同的类型? 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教学媒体也简称媒体,指教学过程中用以运载信息、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和工具,如课本、挂图、录音、录像带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媒体把教学内容的信息传输给学生,学生则通过媒体接受教学内容的信息。教学媒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①《美国大百科全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印刷材料; 图示媒介; 照片媒介; 电子媒介。
②乔拉奇(V.S.Gerlach )等在《教学与媒介》一书中将教学媒体分为五类:实物和人; 投影视觉材料; 听觉材料; 印刷材料; 演示材料。
③我国邵瑞珍教授(1988, 1997)则依据教学媒体作用的感觉通道,把教学媒体分为四类:非投影视觉辅助; 投影视觉辅助; 听觉辅助; (4)视听辅助。
④冯忠良,1992, 1998)认为,依据教学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特征,把所有教学媒体分为两类五种:非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实物系统媒体,指实际事物现象,各种动植物与矿物标本,仪器,器材以及各种演示实验中观察到的事物现象等; 模象系统媒体,指真实事物现象的模拟制品,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影片、幻片等; 动作及表情系统媒体,指用以传递动作与情感经验的各种示范动作与表情动作。言语系统媒体,其中包括:口头言语系统媒体,指以口语作为经验的媒体; 书面言语系统媒体,指以文字符号作为经验的传递媒体。依据巴甫洛夫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
(2)影响教学媒体选择的因素
①教学任务方面的因素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媒体来传递经验,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因为有些媒体可能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有些媒体可能更适合用来演示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其次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即所要传递的经验本身的性质。最后,教学方式不同,可供选用的媒体也往往不同,如采用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可用口语系统的媒体,采用间接交往方式来传递经验时,一般用书面言语系统。
②学习者方面的因素
教学媒体对经验的传递作用,取决于经验接受者的信号接收及加工能力。如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及年龄等。学生年龄不同,经验发展水平不同,其内在的编码系统也不同,对教学媒体的接受能力不同,采用的教学媒体也应有差别。
③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
教学的地点和空间,是否分组或分组的大小,对学生的反应要求,获取和控制教学媒体资源
的程度等。
④技术方面的因素
硬件的费用,软件开发费用,媒体维修的费用,教辅人员的培训费用等。此外,还要考虑媒体的质量,操作媒体的难易程度,媒体对环境的要求,媒体使用的灵活性和耐久性等。
2. 什么是社会规范? 社会规范有哪些内容、特点和作用?
【答案】(1)社会规范的含义
社会规范是某一社会用来调节人的社会行为,控制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的工具。这一功能是通过个体的社会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区别于认知学习与技能学习,它是以情感为核心的知、情、行的整合学习,因而影响社会规范学习的因素也更为复杂。个体通过社会规范学习建构品德结构,获得人际交往经验,实现个体社会性发展。社会规范学习对社会发展与个体成长均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学者冯忠良认为,社会规范是社会组织根据自身的需要而提出的、用以调节其成员的社会行为的标准、准则或规则。
(2)社会规范的内容
社会规范具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它不同于人们口常生活中所说的“行为规范”。社会规范体现了个体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所有方面的要求。由于社会规范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它的分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按规范内容来分,可分为思想规范、政治规范、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生活规范、工作规范与学习规范等等。
思想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认识的要求。政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政治要求和准则。法律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行为要求。道德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伦理行为的要求。生活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日常生活的要求。工作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工作行为的要求。学习规范指社会组织对其成员学习行为的要求。
②按规范的适用范围来分,可分为大群体规范和小群体规范。
大群体规范指在世界、民族、国家等大型社会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国际法、民族风俗、国家法律、社会生活实践规范等等。小群体规范指在小群体内使用的规范,如学校的校纪、校规,单位或部门的工作纪律,家庭内的生活规范等。
③按规范的推行方式来分,可分为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和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
强制性推行的规范是靠一定的社会组织强制社会成员执行的,如法律规范,司法机关对违反法律者实施强制性制裁; 非强制性推行的规范则不通过强制手段强迫社会成员执行,而是通过社会舆论等方式监督社会成员执行,如道德规范等。
④按规范的明确性来分,可分为成文的规范和不成文的规范。
成文的规范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表达形式,如法律条文、政策条文、工作细则等; 小成文的规范则没有明确的文字和语言形式,如风俗习惯、时尚风气等等。
(3)社会规范的特点
①社会规范是个体社会行为的价值标准,是用以衡量个体行为的社会意义并作出判断的依据。
个体的社会行为,是指个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行为。这种行为是在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中发生的。个体的社会行为对社会生活及社会秩序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人的社会行为就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规范加以制约和规定。社会规范正是评价和矫正个体社会行为的工具。
②社会规范是由一定的社会组织提出的,是依据社会组织自身的利益需要及价值观确定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组织要进行有效运转,就需要一定的规范来统一组织内成员的个体行为。当个体的社会行为符合社会规范时,便会得到社会肯定及赞许; 当个体的社会行为背离社会规范时就会受到社会否定及指责。社会规范的这种制约作用正是维持一个社会组织稳定、发展的前提。
③社会规范随社会历史条件及社会组织的变更而变化,具有鲜明的历史性。
任何社会组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有它的发生、发展的历史。当社会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与更替时,组织内的各种规范也必须随之变化,及时反映本组织的利益与目标。在阶级社会中,社会规范具有阶级性,是一个阶级或等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4)社会规范的作用
社会规范不仅对于社会的存在、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于个体的存在、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①社会规范与社会行为及个体的社会适应。
人类作为一种高级生物存在,它满足自身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方式,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人们在社会规范引导下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按社会规范要求来统一意志行动。社会规范反映了一个群体的共同意见,即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个体要在群体中生活,必须掌握这种价值标准,并自觉地用以约束自身的社会行为,调节人际交往活动,才能为群体所接纳。这种适应社会系统的价值需要的过程,也就是个体获得社会标准,完成社会适应的过程。因此,社会规范在个体心理学意义上,它是个体社会行为选择及定向的工具。
②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及社会秩序维持。
社会,是由具有共同需要和满足需要的客观可能性、并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人类群体。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构成的。而人类个体首先是一个生物实体。为维持个体的生物存在,必须首先从自然环境中获取满足生命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人类个体除了有各种物质需要外,还必须有多种精神需求。因而,社会是一个需要趋动体,社会的发展是社会需要趋动的结果。有需要和欲望就应当有节律,才能避免纷争,保证个体与群体间的和睦相处,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每一个体的需要。有了社会规范,便有了满足个体物质与精神需要的标准,从而使每一个体正常与他人相处,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一个社会的存在、稳定和发展,社会规范是不可缺少的。社会规范越完善、越充分,就越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社会规范的健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3. 个体发展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