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上海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教育学基础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美育

【答案】美育亦称“审美教育”是使学生掌握审美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审美能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点,美化其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道德与智慧水平的教育。美育一般通过审美活动进行,即指导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鉴赏,发展审美能力,美化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美育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即以具体、鲜明的形象感染、教育人,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活动过程中具有愉悦性,可寓教于乐,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美育以科学的审美观为指导,继承历史上有审美价值的财富并加以创造,可以丰富人类文化艺术宝库; 能扩大视野,陶冶情操,提高社会道德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结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 道尔顿制

【答案】道尔顿制是由美国的帕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其具体做法是:①改教室为各科作业室或实验室,按学科性质陈列参考用书和实验仪器,供学生学习之用。②废除课堂讲授,把各科学习内容制成分月的作业大纲,规定应完成的各项作业; 学生与教师订立学习公约后,即按自己的兴趣,自由支配时间,在各作业室自学; 各作业室配有该科教师1人作为顾问,学生学习的进程分别由教师和学生记入学习进度表内,进度快的可提早更换公约,毕业年限亦因之缩短。③废除年级制,修业年限、毕业期限都是自由的。④重视学生身体及社会意识的发展。道尔顿制的优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才能。其局限性在于:学生不易学到系统的知识; 对教学设施与条件要求较高。这使得道尔顿制存在的时间不长,但它注重学生自学与独立作业的意向,对后来的一些教学形式和教学改革有着很大的影响。

3. 校本管理

【答案】校本管理是指学校在教育方针与法规的指引下,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自主确定发展目标和方向,自主进行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质言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的管理。校本管理强调教育管理的重心下移,把中小学作为决策的主体,运用分权、授权、协作等组织行为学原理和技术,来构筑学校与外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社区等)以及学校内部(校长、教师、学生)之间的新型关系。校本管理的首要特征就是学校在财政、人事、课程与教学三个方面都享有一定的自主权; 校本管理的另一个特征是共同决策,强调校长、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和社区居民群策群力、共同参与有关的校本管理活动,包括经费使用、人员聘用、课程与教学改

革的设计和实施等。

4.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学生自发形成或组织起来的群体。它包括因兴趣爱好相同,感情融治,或是邻居、亲友、同学关系而形成的学生群体。其类型多种多样。非正式群体也有其特点:大都自愿组合,三五成群,人数不等,一般偏小; 成员性情相近,志趣相投,有共同的需要; 由较有威信与能力者领头; 活动由大家商量确定或由领头人根据大家需要而定,易调动成员的积极性,交往与活动频繁,有活力。但它一般没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长远的活动计划,其成员也不稳定,易受外部条件和内部人际关系变化的影响,特别是其主要成员的变化(如退出或有新的参与)会严重影响它的活动开展,导致群体解体与重组。

5. 学校教育

【答案】学校教育是指狭义的教育,是教育者(主要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学校教育的特点为:有固定的场所、专门的教师和一定数量的学生,有一定的培养目标、管理制度和规定的教学内容。学校教育含有目的、内容、制度、力法等力-面的因素,又有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不同的层次,它是一个多因素、多层次的整体系统。构成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因素有三个: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措施。学校教育活动通常是在教育者主导下,掌握教育目的,采用教学手段,创设必要的教学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6. 美育过程

【答案】美育是通过各种形态的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活动进行的,美育过程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 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7. 德育

【答案】德育是指旨在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在社会主义中国,德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 在西方,德育一般指伦理道德教育以及有关价值观的教育。德育是历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和发展一定的社会制度,形成统一的社会规范,稳定社会秩序等方面具重要作用。在学校教育中,德育与智育、美育、体育有密切的联系,对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的发展具导向和促进作用。

8. 学制

【答案】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亦称“学校系统”,它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体系。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不同

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 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 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 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 按主办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校教育网。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它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学制的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并且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二、简答题

9. 简述教学过程中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答案】学生认识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另一个是间接经验,即他人的认识成果。二者有必然的联系:(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2)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3)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0.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答案】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 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它是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机制。

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其自身品德发展和提高上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 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的、能独立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2)德育要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它同儿童的认识能力、自我意识的发展,同儿童的社会交往、道德实践的扩大及其道德的积累与道德能力的提高分不开。儿童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大致是从自我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教育者要认识这一规律性,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地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要依据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