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814经济理论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论述题

1. 试论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答案】(1)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特征主要包括:

①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同时第一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下降。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第一产业有三大主要特征:一是突破了单一农业的传统的第一产业经济结构格局,逐步扭转了过分偏重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的趋势,实现了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的综合协调发展。二是由内向封闭发展逐步向外向开放型经济转化,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额大大上升。三是农产品的商品化、专业化和市场化不断发展,农产品的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②第二产业的行业结构调整明显加快,从而对整个产业结构的变动带来深刻影响。在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工业制造业比重的上升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程度最强。从工业的部门结构上看来,行业调整取得成效,关闭了一批设备陈旧、技术落后和污染严重企业,同时发展和增加了出口加工和高科技企业。

③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持续提高,出于增长时期,其内部的结构有一定程度改善。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看,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的比重明显下降,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社会服务业、电影电视业发展迅速,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明显提高。

(2)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①在中国经济中最有效地拉动经济增长的产业,除建筑业外几乎全是第三产业的部门。以贡献的效率分依次是地质勘察、水利管理业、体育卫生和社会福利业、商业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建筑业、社会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农业和工业。这说明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包括建筑业)拉动的。然而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可知,对中国经济规模产生正效应的是第一产业和第_产业,而第三产业产生的却是负效应。因此,中国经济要维持长期稳定的经济高增长就必须改造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同时还必须改革传统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和生产结构,并利用新技术提升工业的生产方式,以提高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效率。

②在中国经济的第三产业划分中,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还没有商业化或产业化,它们仅只是社会制度的一部分,没有对经济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果通过办学主体的多元化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使教育逐渐实现相应的产业化,并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契机使科学研究和相关的技术性服务产

业化,会使教育和科学研究成为直接推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增长。但是,这种产业化不是无条件的。通过产业结构对经济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实证分析可知,这种产业化导致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的生产效率达到的,但它会抵消第一产业和第_产业对经济的规模效应,因此没有一定的第一产业和第_产业作为基础,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产业化不仅不会对经济增长有贡献,反而会阻碍经济增长。所以,文化、教育和科学研究的产业化必须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并渐进地产业化。

③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中,扩大第一产业(主要是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扩大经济的规模,但不会增加劳动和资本的收入; 增加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仅会扩大经济的规模,而且还能增加资本生产的效率和减少劳动的生产效率,从而增加资本所有者的收入,减少劳动者收入,因此扩大了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 扩大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降低经济的生产规模,但有助于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有助于劳动收入的增加,由此可见第三产业起到缩小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之间贫富差距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是以降低经济增长规模为代价的,并且如果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导致经济衰退。因此,第三产业的发展必须以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前提,单方面强调发展第三产业,只会使经济达到短期的经济增长,而后步入长期的经济衰退之中。

2. 分析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实现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

【答案】(1)我国当前的收入分配制度

当前,我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主要原因在于: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必须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生产关系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其他方面。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决定了分配关系,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要与特定阶段的所有制形式相适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诀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改革开发以来,我国探索和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发展劳动、资本、土地、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商品生产过程中,劳动创造价值。随着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掌握了科学技术、拥有知识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制度。同时,由于资本、土地、技术、管理、信息等要素是商品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这些要素在生产中也做出了贡献,这就需要各种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获取相应的要素报酬,以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优化资源配置。

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分配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因此,生产力发

展水平决定了相应的分配关系和分配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的特征,是我国当前分配方式呈现多样化的最深层次原因。

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利于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有利于调动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从而使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提高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尽快实现2020年收入倍增计划的措施

①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健全和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在增进效率的同时也增进公平。初次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在生产环节对各类要素所有者进行的分配,基本的分配规则是按照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进行分配,这有利于调动各种要素所有者参与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同时,在初次分配中也存在公平问题,例如如果存在着一些体制和制度的缺陷,收入分配就容易出现规则不公平、机会不均等的现象,从而导致效率和公平双重损失。只有消除这些体制和制度的障碍,才能实现初次分配的程序公平和机会均等。增进效率和公平。

②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强化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由市场机制所形成的初次分配结果易造成收入差距过大,甚至出现两极分化。这不利于公平和效率,因此需要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再分配思路主要包括:

a. 通过提高低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遏制住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b. 规范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c. 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调节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

③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让全体国民共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要坚持共同富裕的基本目标,兼顾效率与公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为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创造条件,逐步缩小全国居民收入差距,让全体国民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3. 试论述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模式、目标与手段。

【答案】(1)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在实践中曾经形成多种宏观调控模式,其中影响范围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是高度集中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这种宏观调控模式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宏观调控模式,则应该是既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又能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导向性作用,实现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有机结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

①促进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这是社会主义经济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历史和现实的状况都表明,经济落后就会被动,就会受制于人。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