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共湖北省委党校政治经济学811经济学基本理论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

【答案】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又称卢卡斯总供给函数,是指加入预期价格后表示产出与价格变动关系的总供给函数,用公式一般表示为:

式中,y 为总产出,P 为价格水平,y*为经济的潜在产量,参数,为预期价格。

附加预期的总供给函数表明,经济的总产出与未被预期到的价格上升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预期价格与实际价格的偏离会导致实际产出与经济正常产出的偏离,如果价格水平等于人们的预期值,则总供给等于自然率的产出水平。否则,随着现实价格水平超出预期的价格水平,产出增加到自然率水平之上。

2. 结构性通货膨胀

【答案】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在不存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只是由于经济结构因素的变化也可以导致价格水平持续、显著的上涨,引发通货膨胀,这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从经济结构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来看,国民经济中各个部门各具特点且千差万别,这是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产生的根源。在现代社会,由于资本和技术在不同的经济部门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现代社会的经济结构很难使资本和技术从一个部门流转到另一个部门。

但是,货币工资的增长速度通常是由生产率较高的部门、处十发展上升阶段的部门和开放度较高的部门决定的。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在工会追求工资均等化和公平原则的压力下,在劳动市场竞争的作用下,那些劳动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发展缓慢处在衰退阶段的部门和非开放的部门,其工资的增长速度会向生产率提高较快、正处于上升期和开放度高的先进部门看齐,使整个社会的货币工资增长速度具有同步增长的趋势。如果整个社会的工资增长速度都向那些先进的经济部门看齐,势必会导致全社会的工资增长率高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这必然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普遍上涨,从而引发通货膨胀,这种通货膨胀就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3. LM 曲线及古典区域

【答案】(1)LM 曲线是表示满足货币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关系的一条曲线。在此水平上,货币需求恰好等于货币供给。由于收入水平越高,实际货币余额需求就越高,均衡利率也越高,所以,LM 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2)经济学上把LM 曲线呈垂直状态的区域称为古典区域。LM 曲线的斜率受到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映程度h 的影响。当利率上升到很高时,h=0,LM 曲线的斜率k/h趋于无穷大,这时的

LM 曲线是一段垂直线。这意味着,货币的投机需求等于0,人们手持的货币量都是交易需求量,货币需求L=L1=ky。也就是说货币需求量只与国民收入水平y 有关系。这符合“古典学派”的观点,因此称为古典区域。同时在这一区域,财政政策引起的IS 曲线变动只会引起利率变化而不会带来收入变化,因此财政政策无效。

4. 自动稳定器

【答案】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期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期自动减轻萧条,无需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通常具有自动稳定器作用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和公司所得税、失业补助和其他福利转移支付、农产品维持价格以及公司储蓄和家庭储蓄等。例如,在萧条时期,个人收入和公司利润减少,政府所得税收入自动减少,从而相应增加了消费和投资。同时,随着失业人数的增加,政府失业救济金和各种福利支出必然要增加,又将刺激个人消费和促进投资。

但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只能配合需求管理来稳定经济,而本身不足以完全维持经济的稳定; 它只能缓和或减轻经济衰退或通货膨胀的程度,而不能改变它们的总趋势。因此,还必须采用更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措施。

二、简答题

5. 简述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与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答案】(1)相对收入消费理论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杜森贝利(J. S. Duesen berry)提出的,他认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从而消费是相对地被决定的。在长期,消费和收入会维持一个固定的比例,因此长期消费函数可表示为C=βy ,消费曲线是一条从原点出发的直线; 但在短期,人们增加消费容易,但减少消费难,哪怕收入下降了,因此,短期消费函数表现为有正截距的曲线。

如图所示,C L 为长期消费曲线,其保持稳定不变。假设经济在y 1时衰退,消费者收入下滑到y 3,按照C L ,此时消费者的消费应该下滑到C L3。但由于消费者很难降低生活水平,所以,此时只会下滑到C S3,即短期消费曲线不在C L 上,而是C S1。同理,如果在y 2时消费者收入下滑,此时短期消费曲线为C S2。此种消费能上却难下的现象,被称为“棘轮效应”。

图 相对收入消费理论的长期和短期消费曲线

同时,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认为,消费者的行为要受周围人消费水准的影响,这就是“示范效应”。如果消费者的收入和周围人的收入等比例增加,则消费者的消费占收入的比重不会发生什么变化,但是,如果消费者周围人的收入增加比例更大,则消费者可能会强制提高自己的绝对消费量,此时会导致增加。

(2)生命周期消费理论

生命周期消费理论是由198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弗兰克·莫迪利安尼等人提出的。他认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其消费函数公式为C=aWR+cYL。式中,WR 为实际财富,α为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YL 为工作收入,c 为工作收入

的边际消费倾向。按照生命周期消费理论,年轻人和老年人消费占收入的比例较高,中年人较低。

(3)永久收入理论

永久收入理论是由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来的。他认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和以前最高收入的关系,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永久收入。人们会利用他现在的收入和历史收入来预测其可能得到的永久收入,预测时,距离现在的时间越近,权数越大。假定永久收入为

Y 和Y-1,分别为当前和过去收入。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取决于永久收入,即

消费倾向为。可见,当前收入的边际,低于长期边际消费倾向C o 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低于长期的原因是,收入上升时,,其中,Y p 为永久收入,θ为权数,人们不能确信是否会一直持续下去,因而不会马上调高其消费,当然,收入下降时,人们也不相信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因而也不会马上调低其消费。只有当人们最终确信了较高或较低的永久收入时,他们才会相应调整其消费。

6. 解释“GDP=C+I+G+(X-M )”的内涵。

【答案】GDP=C+I+G+(X-M )是用支出法核算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公式。它表示四部门经济的国内生产总值等于经济社会(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