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海大学955土地管理综合之《土地利用规划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整理潜力

【答案】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通过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待整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广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下,针对某种土地用途,使待罄理土地资源增加可利用空间、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调整产权关系的幅度。狭义的土地整理潜力是指对现有集中连片的耕地区域和分散的农村居民点,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和其他农用地面积。

2. 景观生态学理论

【答案】景观就是地面上生态系统的镶嵌,景观在自然等级系统中是一个比生态系统高一级的层次,景观就是自然和人文生态系统载体的土地。景观生态理论就是研究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景观生态学对于研究土地利用及其经济问题有着重大的作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也是重要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理论,在规划中的运用也很普遍。

3.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土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等起着重要作用。

4. 德国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德国规划体系的特点是“强大的法律规范加上分散化的决策机制”。中央级只有普遍通用的立法指导原则,立法规范包括联邦地区规划法典和联邦建筑法典。德国相关规划法律条款规定:低层次规划必须服从高层次规划、下级规划必须服从上级规划、同级和同层次的专业规划必须服从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所有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这些规范规定了州级区域规划工作和地方级城市规划等的立法原则。

5. 水运用地规划

【答案】水运用地规划是指利用天然航道或者疏通改造的航道,在需要而又可能的情况下,利用灌溉为主的大型渠系以发展水运而进行的规划。在规划时,应进行水系的全面考察,根据流

量、流速、水深、河床宽度和客货流向、运量等因素,确定水运工具、水运能力和相应的码头、船闸、导航设施等规划方案。

6. 引水工程规划

【答案】引水工程就是对水资源的利用而进行的规划设计,引水工程随水源类型、水位和水量的状况而定。引水工程规划包括四个形式:有坝引水、无坝引水、抽水取水、水库取水。具体采用哪种形式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答:者海塘; 洪标准、堤防工程规划堤防一般是用土料做成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修在江河两岸的叫做江堤、河堤; 修在海边的叫做海堤或修在湖洼周围的叫湖堤、抒、坑; 修在潭边的叫民烷。堤坝工程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拟定堤防防堤防间距顶高程的确定、堤防标准断面的确定。

二、简答题

7. 怎样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答案】进行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工作

①组织准备。组织准备主要是成立规划领导小组、规划编制技术组以及经费的落实等。

②资料收集。收集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统计年鉴、人口普查、土壤普查、农业区

划、重点建设项目、各部门专项规划、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关资料和图件。

③制定工作方案。主要是制定编制规划的工作和技术方案,包括: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编制的内容、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组织实施的方法步骤、时间安排和经费顶算等。

(2)耕地资源现状和潜力分析

利用规划基期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资料,结合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规划区耕地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状况:耕地利用特点与存在的问题; 耕地的生产和开发利用潜力等,为编制规划提供基础依据。

(3)耕地需求量预测根据规划期内人口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建设用地的发展需求以及上级下达的规划期内非农业建设允许占用耕地的控制指标,对规划期内耕地的需求量进行预测。

(4)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的确定与分解

根据耕地需求量预测结果,联系上级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控制指标以及当地耕地资源的具体实际,通过综合分析,确定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实际控制指标,包括保护耕地面积和保护率。

(5)基本农田布局

在落实非农建设用地允许预留耕地的位置和范围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基本农田保护的控制指标以及耕地资源的实际状况,遵循一定的原则,确定应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范围标准,通过内业预划定,实地勘察、核对和丈量,具体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片块,对保护片块编号、登记造册,并在每个保护片上设立保护标志牌。

(6)基本农田保护措施的制定

根据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有关基本农田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从法律、行政和经济措施方一面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

(7)规划成果的整理和制图

整理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编制的有关成果资料,撰写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报告以及工作和技术总结,绘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分布图。

8. 简述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成与存在的问题。

【答案】(1)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构成

①按行政隶属划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我国目前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省(区)、地(市)、县(市)和乡(镇)五个层次按行政区域划分为全国、省(区)、地(市)、县(市)和乡(镇)五个层次。其中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提供依据,属于战略性、政策性规划; 省(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政策性规划的范畴; 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就其深度而言应属于政策性规划范畴,它是由省级规划向县级规划的过渡层次; 县(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管理型规划,重在定性、定量、定位的落实,强调规划的可操作性;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于规划的最低层次,属实施型规划,规划成果以规划图为主,为用地管理提供直接依据。

②按规划性质划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规划性质可划分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三种。 ③按规划期划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规划期限,可将土地利用规划划分为长期、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规划。其中,中期和年度土地利用规划实际上是长期土地利用规划的实施规划,称为中期土地利用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如果不特别加以说明,一般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即指年度土地利用计划。

(2)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全国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没有突出重点,不宜面面俱到。

②对省(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地域分区,没有淡化地域分区的土地利用布局控制功能太突出,土地利用政策的区域差异没有显现出来。

③县(市)级规划,指标过细过全,重点不突出。在土地用途的定位控制上,县级规划的范围还比较大,比例尺较小,难以确定具体地块的具体用途。

④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过程中,把用途划分得过细,没有考虑用途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⑤较少编制跨行政区的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土地利用的实际状况来看,各地区的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土地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制约。这种联系和影响往往是与行政区划不相吻合的。

9.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有哪此特点?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