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综合之政治经济学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剩余价值规律

【答案】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改进技术等方法加强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又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因而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马克思发现这个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真正的革命。

2. 生产价格

【答案】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生产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只是价值规律起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原因有:

①虽然从个别部门来看,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本家阶级获得的利润总额与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相等的;

②从个别部门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同价值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也必然和价值总额相等;

③生产价格随商品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生产价格就会降低,反之上升。

二、简答题

3. 论述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及其形式。

【答案】(1)价值规律的涵义

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其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量进行。这是贯穿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的一种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趋势,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2)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再生产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在任何社会形态中,为了进行生产和再生产,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都必须按照一定的比例在各个部门之间进行分配,亦即资源的配置。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者根据自身不同需要的比例进行直接的分配。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谁也不知道有多少人需要这种产品,有多少人生产这种产品,完全按照价格信号来决定自己是否生产这种产品。正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供求关系的变动引起商品价格的变化,成为商品生产者决策的依据,从而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向价格高的因而也是供给小于需求的部门投入,实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分配。

②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管理,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门内部的竞争,使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问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商品生产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这一激励作用,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以降低个别劳动时间,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的优胜劣汰和经济分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使那些生产条件好、能够采用先进技术、经营管理有方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不断发展壮大; 而那些生产条件差,又不思改进或不能改进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逐步被淘汰。在以个体私有制为基础的简单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造成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并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这一机制使企业破产和兼并时常发生,其结果是优胜劣汰和社会经济的各种分化。

(3)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价格背离价值的运动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这是因为:第一,商品价格的涨落,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进行的; 第二,从商品交换的较长时期来看,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其涨落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因而它的平均价格同价值还是一致的; 第三,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

由此可见,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的围绕价值波动,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4. 简述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和区别。

【答案】(1)价值尺度是货币表现、衡量、计算商品价值的尺度。价值尺度是货币的首要职能。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价值。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职能,是通过价格标准来实现的。

价格标准是指包含一定贵金属重量的货币计量单位及其等份。

(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联系

两者的联系主要体现货币作为价格标准是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体现。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货币量,因此客观上要求货币本身确定计量单位,这就是价格标准。

(3)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区别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的作用是表现商品的价值,使其转化为价格,它是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 作为价格标准的作用则是计量表现商品价值的金或银本身的数量,把它分成不同的单位。

三、论述题

5. 论述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级差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有两种形式:因土地肥沃程度和距离市场远近等条件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 ; 因对土地追加投资生产率高低差别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l

①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

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十地的自然生产条件小同。较好十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

②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

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 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十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

(2)级差地租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所研究的级差地租理论具有普遍意义,它揭示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地租的一般规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适用,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适用。

根据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在我国农村十地集体所有的条件下,级差地租工主要应归土地所有者即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级差地租II ,由于是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农户追加投资形成的,主要应由土地经营者所得,即主要应由承包农户所有。

我国政府规定,在农村“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土地承包期再延长三十年的政策,同时要抓紧制定确保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期稳定的法律法规,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不变,则为农民增加对土地的劳动、科技、资金的投入提高了积极性,保证因投入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I 归己所有,从时间上为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增加了可能性,可防止农民对土地经营的短期性。

6. 为了有效解决代理问题,企业制度如何创新? 并请对比美国、日本、德国现代公司的产权结构、治理结构特点,说明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如何创新?

【答案】(1)为了有效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代理问题,企业制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法规制度; 二是形成股东可以“用脚投票”的健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