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基础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参与成本
【答案】投资者要想参与市场,要付出学习成本,要交学费,要投入精力,学习市场运作,了解资本收益的变化,监视市场的动态; 要懂得如何进行资产组合,而且要实时地调整组合,如此等等,这些共同构成需要投资者付出的成本即参与成本。
2. 货币供应的内生性
【答案】货币供应的内生性是随货币供给新论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概念。其主要内容是认为货币供给“旧论”所隐含的货币供给是外生变量的观点是错误的,货币供给受利率与货币需求的影响,强力货币(H )与货币供给(M )之问并不存在简单明确的倍数关系。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及公众的货币需求量具有很大的利率弹性,利率的变动会影响银行调整其资产负债规模,也会引导社会公众改变其资产偏好行为,从而影响中央银行货币供应量的倍数扩张机制。另外,银行的贷款要求等因素也影响内生性行为。最后,二战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兴起,打破了其与商业银行间的区别,从而使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加入了商业银行货币信用创造的行列,这些都使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成为一个内生性的变量。凯恩斯的货币供给理论,新剑桥学派的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新论等承认货币供应具有内生性。
3. 金融
【答案】当货币的运动和信用的活动虽有多方面联系却终归保持着各自独立发展的过程时,这是两个范畴; 而当两者密不可分地结合到一起,那么,与货币范畴和信用范畴存在的同时,又增加了一个由这两个范畴长期相互渗透所形成的新范畴。这就是“金融”。
金融或可界定为:凡是既涉及货币,又涉及信用,以及以货币与信用结合为一体的形式生成、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凡是涉及货币供给,银行与非银行信用,以证券交易为操作特征的投资,商业保险,以及以类似形式进行运作的所有交易行为的集合。
4. 直接融资
【答案】直接融资是指公司、企业在金融市场上从资金所有者那里直接融通货币资金,其方式是发行股票或债券。股票或公司债券的发行者,售出股票、债券,取得货币资金; 资金所有者,买进股票、债券,付出了货币资金。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既扮演债务人角色又扮演债权人角色的中介者处于债权人和债务人、资金所有者和资金需要者之间,所以用直接融资或直接金融概括,以区别十间接融资。
5. 基本赤字(Primary Deficits)
【答案】基本赤字指为税收收入、非税收收入减去经常性、资本性支出的差额,收支项目中不包括债务收入以及偿付债务本金和利息的支出。它反映了现时的政府活动如何引起公共部门净负债情况变化,在评估政府赤字的维持能力方面有重要意义。财政赤字虽然可以持久地出现并用债务弥补,但基本赤字最终必须为正数才能以盈余越来越多地抵消债务利息而使政府债务不至于永久地膨胀下去。
6. 二级市场
二级市场是对己经发行的证券进行交易的市场,当股东想转让股票或债券持有人想将未到期债券提前变现时,均需在二级市场上寻找买主。当希望将资金投资于股票或者债券等长期金融T 具的人想进行此类投资时,可以进入二级市场,从希望提前受现的投资者手中购买证券,实现投资。因此,二级市场最重要的功能在十实现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答案】
7. 资本市场
又称长期资金市场,是以期限1年以上的金融工具为媒介进行长期性资金交易活动的市场,广义的资本市场包括银行中长期存贷款市场和有价证券市场; 狭义的资本市场则专指发行和流通股票、债券、基金等证券的市场,统称证券市场。
【答案】
8. 中央银行独立性
【答案】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指中央银行履行自身职责时法律赋予或实际拥有的权利、决策与行动的自主程度。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上,这一关系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中央银行应对政府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二是中央银行对政府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建立独立的发行制度,以维持货币的稳定; 独立地制定或执行货币金融政策; 独立地管理和控制整个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这是一种相对的独立性,即在政府的监督和国家整体经济政策指导下的独立性。它的两条原则是:第一,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必须以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为基础的出发点。要考虑自身所承担的任务及责任,不能自行其是,更不能独立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之外,甚至与国家的宏观经济目标相对立。第二,中央银行的货币金融政策的制定及整个业务操作都必须符合金融活动自身的规律。中央银行既不能完全独立于政府,也不能对政府百依百顺,成为政府附庸。
二、简答题
9. 简述风险中性定价原理。
【答案】将股票折现值公式一般化为:
式中,PV 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值,
r 是折现率。
r 可以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但是套利均衡分析认为,涉及风险补偿的折现率是难以找到的。因为人们的风险厌恶程度不同,从而不同的人所要求的风险补偿也不同,这就无法找到一个可以代入折现公式的统一的、共同的折现率。
而在由风险中性的人所构成的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因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而无法确定一个统一的折现率的难题不复存在; 对于任何现金流,都可以统一地采用无风险利率作为折现率。
对于未来预期的收入现金流的计算,无套利均衡分析认为,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下的现金流的概率分布,在风险中性世界中也会不同于真实世界的概率分布,而应是一个风险中性概率。对于一个金融市场来说,如果不存在无风险套利机会,如果有足够的金融商品可以充当构筑动态复制组合的零部件,那就意味着风险中性具有存在的充分必要条件。
在假想的风险中性世界里的折现公式为:
以此方式计算的假想世界里的现金流的价值就是该现金流所代表的金融产品的价值。其逻辑推理是:当套利机会出现时,因为它给与人们无风险套取利润的机会,所以不管发现套利机会的人的风险偏好如何,都会采取套利行动。就是说,套利活动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 消除套利机会后的均衡价位也应是与人的风险偏好无关。既然可以认为无套利均衡价格就应该是现金流的折现值,在假想的风险中性的世界里得到的折现值,在真实世界里也就应该依然有效。
根据上述思路计算的均衡价格,称为风险中性定价。实践中更简明的归纳为:
(1)所有证券的预期收益率均为无风险利率。
(2)无风险利率是任何预期的未来现金流最为适当的折现率。
10.试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答案】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资产负债管理主要指以净利息差额为目标,通过策略性调整利率敏感性资金的配置状况,在利率不断的变化中,确保目标实现,或者通过调整总体资产和负债的持续期,保证期限的搭配,使银行收入保持正值。广义的资产负债管理是指商业银行为实现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的均衡,按一定的策略配置资金。按其发展历程看,可分为资产管理理论阶段、负债管理理论阶段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阶段。
(1)资产管理理论认为:作为外生变量,银行不可控制资金来源的水平和结构。因此应通过调整和组合资产业务来实现三性的原则和经营目标。具体包括以下三种理论:
①商业性贷款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由于资金来源的外生性以及不稳定性故其运用只能是短期的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这种贷款期限较
是各时段t=1, 2, …,T (T 可以包括的)的现金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