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804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政策指标

【答案】政策指标是指衡量政策目标的量或质的尺度(如指数、数字或其他的质的尺度),是对政策目标的具体说明。每个重要的或基本的经济社会政策,通常都有若干个具体的指标作为衡量政策目标的尺度。政策指标可以是量化的指标,也可以是质的指标。量化指标是指用数量或指数表示某一社会现象、社会变化和社会发展。根据指标所要衡量的政策领域的不同,可以将政策指标粗略地划分为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政治指标。

2. 假设

【答案】假设是指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现有的情况下通常无法解释,根据研究者的目的,事先虚拟出一个适用于问题的环境,然后将研究对象放置于这个环境中,研究在这样的条件下研究对象有哪些特征以及会产生什么后果。假设如果被证实,就可以对被观察的具体对象做出有效理论解释; 如果被证伪,就要对理论作出修正或推翻原理论,发展新理论。研究中的假设主要分为:描述性假设、解释性假设、预测性假设和内容性假设。

3. 囚徒困境

【答案】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固然困境本身只属模型性质,但现实中的价格竞争、环境保卫等方一面,也会频繁显示类似情况。囚徒困境假定每个参与者(即“囚徒”)都是利己的,即都寻求最大自身利益,而不关怀另一参与者的利益。参与者某一策略所得利益,假如在任何情况下都比其他策略要低的话,此策略称为“严格劣势”,理性的参与者绝不会选择。另外,没有任何其他气力干预个人决策,参与者会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和利益选择策略。

4. 政策周期

【答案】政策周期是指政策经过制定一执行一评估一监控一终结这几个阶段后形成的一个周期。政策周期表明,新的政策往往不是凭空产生的,常常是原有政策的延续,是为适应新情况而对原政策加以修改调整,从而形成政策的一个新周期,实现新老政策的交替循环。

5. 政治文化

【答案】政治文化作为潜在地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心理因素,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一般来讲,政治文化的内容主要包裹三个基本成分,即政治认知性成分、政治情感性成分和政治评价性成分。政治文化是一主观价值范畴,是人们对于政治生活的政治价值取向模式,政治思想意识

是其表现形式,与物质的政治系统是互动平衡的关系。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一个社会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

6. 公共政策学

【答案】公共政策学是指一个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它的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公共政策学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它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政策系统、决策体制及政策过程,政策分析方法和技术,政策思维,政策价值观,未来研究,政策战略(元政策研究),政策规划,重大工程项目的论证与评估,从大政方针到各层次、各部门的具体政策研究等。

7. 变量

【答案】变量是一种可衡量的特性、态度或行为,它能影响理论和假设中的关系。变量是项目中存在某种联系的指示器,研究人员要在业已存在的某种特征或性质以及对目标和其他变量的影响中找到这种联系。变量和那些作为可适用于特殊行为事例的一般看法、概念相联系。变量是可以衡量的指标,它们能解释、影响一个主题、论题、问题或目标。因变量依赖十其他变量,从其所假设的特征的理论意义卜看,其他变量出现在因变量之前。

8. 再分配政策

【答案】再分配政策是指政府制定和实施的对社会各集团利益的种种利益进行平衡与协调的规范。政府在采取一定的行动以后,会对社会上各种集团产生影响。不同的集团在地位、权力、物质利益等方面会不平衡。为了使社会正常发展,政府就需要对各个集团的利益差别加以协调平衡。由于政府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在于使它存在的不平衡趋十平衡,因此,一个集团过分超出的利益,就会被转移给另一个处于相对劣势的集团。一方所失,就是另一方所得,这也是一种“零和博弈”。

9. 体制

【答案】体制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和权责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和制度的总称。体制或制度为公共政策提供外部组织环境。政策过程的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现实体制。因此,政策的制定或实施,都与体制息息相关。体制类型多种多样:政治体制、法律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教育体制、科技体制等,尤其以政治体制、法律体制和经济体制最为重要。

二、简答题

10.影响政策有效执行有哪些主要因素?

【答案】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

(1)政策问题的特性

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对象行为的多样性、政策对象人数及其行为需要调适量,都直接影响到政策的有效执行。

①政策执行的有效与否,首先是和所要解决的政策问题的类型和性质密切相关的。越复杂的问题,执行的难度越大。政策执行中所触动的权力关系越多,涉及的机构和人员越多,政策目标越宏大,要调整的利益关系幅度越大,规范的技术操作等级越高,政策执行的难度也就越大。

②政策所要规范的目标团体的行为的种类越多,就越难以制定清楚明确的规则,用以约束政策对象的行为。

③政策问题所涉及的目标团体人数的多少,也影响着政策执行的效果。一般来说,政策涉及的人数越少、越明确,政策执行就越容易,越有效; 反之,政策执行就越困难,越无效。

④政策问题需要目标团体行为调适量的大小,也影响到政策执行的效果。人们因历史传统的熏陶,而养成一套行为定向及模式,常习惯于某种成规,倾向于保守持续的状况。要想全面改变这种思想行为,十分困难。因此,为了实现政策目标,目标团体行为所须调适量越小越好,这样小至于造成人员的抵制,有利于政策的有效执行。

(2)政策本身的因素

分析政策本身是如何影响政策执行的,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使政策得以有效执行。

①政策的正确性。政策的正确性是政策有效执行的根本前提。政策的正确性,首先要求内容的正确、方向的正确; 其次要求政策制定具有科学的理论基础,严密的逻辑关系,科学的规划程序。

②政策的具体明确性。政策目标的具体明确性是政策执行有效的关键所在,是政策执行者行动的依据,也是对政策执行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础。

③政策资源的充足性。无论政策制定得多么具体明确,如果负责执行政策的机构和人员缺乏必要的、充足的用于政策执行的资源,那么,执行的结果也不能达到预期的政策日标。因此,政策方案要涉及政策资源的具体规定。一般来说,政策资源主要有经费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和权威资源。

(3)政策以外的因素

①目标团体对政策执行的影响。目标团体顺从、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会成功; 目标团体不顺从,拒不接受政策,目标团体就会失败:目标团体只部分接受,也会加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可见,目标团体对政策顺从和接受的程度是影响政策能否有效执行的关键性因素之一。

②执行人员的素质和工作态度。任何一项政策最终都要靠执行者来实施。执行者对政策的认同、对政策执行行为的投入、创新精神、对工作的负责、较高的政策水平和管理水平是政策得以有效执行的重要条件所在。

③执行机构组织间的沟通与协调。沟通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各级组织人员进行信息交流,传递的过程,是对于政策目标及其相关问题获得统一认识的方法和程序。有效的沟通是政策执行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协调是管理组织为了顺利实现政策目标,而谋求自身统一和谐、谋求自身相关要素匹配调剂、协作分工的一种行为方一式。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发生矛盾是常有的事。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