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摘 要《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要“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康人格”。据我国有关部门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生和家长具备一定的审美情趣,而大约有五分之一的学生和家长缺乏审美情趣;中小学生和家长的审美情趣普遍不高。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校教育是他们储备知识、提升能力的最主要的方式,初中生将在学校接受高度集中的教育,这段时间不但是他们知识积累快速增加的时期,也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逐渐形成的时期。可以说,初中阶段,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非常重要。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成了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教师应如何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对学生产生更大的影响,成了教师和专家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对于语文审美教学来说,如何有效的利用这些审美教育资源成了专家们研究的当务之急。借助中学语文教材上的那些优秀的古诗文篇目,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成了一线教师和专家共同研究的话题。本文除引言、结语外,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审美情趣的相关概念,阐述什么是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情趣的内涵和外延,为后文探讨初中古诗文的审美教育作了概念的阐释和界定。第二章论述初中古诗文教学和审美情趣培养之间的关系。从初中古诗文的教学现状出发,提出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必要的;讨论了初中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是非常重要的;同时,还对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这一章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从理论层面阐明了课题的意义以及实施的可行性,也说明了课题研究的价值。第三章探讨在初中古诗文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实施策略。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角色认知。教师要调整原来的“一言堂”的教学形式和“教师就是真理”的角色认知,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性还给学生。观念指导实践,教师转变了观念之后,就要调整自己的教学形式,同时指导学生丰富自己的学习形式。这一章主要从实践层面论证课题实施的可能性和具体的操作过程,探讨如何把课题研究落到实处。II第四章总结初中古诗文教学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提出想要实现对学生进行什么审美教育的目的,就要注意审美教育的实践性;要避免审美教育受到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威胁,这样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古诗文的角度入手,寻找提高初中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探索出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希望能给初中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而本文的不足在于接触的资料还不够全面,不能吸取一些最新的教学方式的精华为我所用,导致所总结的“教”“学”方式还有所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