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企业管理809管理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有人提出:有效的决策必须实行“决策制定时的民主,决策实施时的专制”。试从决策全过程的角度对这种“民主专断制”主张的合理性做出评价。

【答案】决策指组织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决策时主张“民主专断制”的原因如下:

(1)决策制定时要民主。在提出问题、确定目标、进行预测、拟定方案、选定方案、决策检验的过程中,要民主,充分发挥集体所有成员的优势,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民主决策具有较好的执行性。由于民主决策有多个部门、多个方面的代表参加,他们对决策过程中选择方案的理由,实施决策的路线、措施,要达到的日标等都有比较直接和全面的了解,在实施决策时,就不需再向他们就上述问题进行宣传了。这些决策执行者参与了决策之后,会加强他们执行决策的信心,提高他们实施决策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决策实施时要专制。当做出决策之后,若再采取民主制度,决策者还需要把决策的有关信息与执行者进行沟通,要列出方案的优点,说明选择的理由以及执行的要求等。这不仅会增加决策者的额外负担,而且还可能因沟通网络的不完善,使决策难以被执行者所接受,从而影响到决策的执行质量。所以,在决策执行的时候就需要一定的权力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因为决策实施之前的各步骤都己经广泛征求了大家的意见,后面要做的就是保证决策的落实,这就需要专制来保证决策的执行力度。

综上所述,有效的决策必须实行“决策制定时的民主,决策实施时的专制”,这一说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 组织设计要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在组织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遵循一些最基本的原则. 这些原则都是在长期管理实践中的经验积累,应该为组织设计者所重视。

(1)专业化分工的原则。管理劳动的专业化分工不仅有助于提高管理者的管理劳动生产率,而且有助于对需要履行小同职能的专职管理人员的培养。从某种意义卜来说,企业组织设计,就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分下:部门设计是根据相关性或相似性的标准对不同部门的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横向分下,层级设计则是根据相对集权或相对分权的原则把与资源配置方向或方式选择相关的权力在不同层级的管理机构或岗位间进行纵向的安排。

(2)统一指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就是要求每位下属应该有一个并且仅有一个上级,要求在上下级之间形成一条清晰的指挥链。如果下属有多个卜级,就会因为卜级可能存有彼此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命令而无所适从。虽然有时在例外场合必须打破统一指挥原则,但是,为了避免多头领导和多头指挥,组织的各项活动应该有明确的区分,并且应该明确上下级的职权、职责以及沟

通联系的具体方式。

(3)控制幅度原则。控制幅度原则是指一个上级直接领导与指挥下属的人数应该有一定的控制限度,并且应该是有效的。

(4)权责对等原则。组织中的每个部门和部门中的每个人员都有责任按照工作目标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同时,组织也必须委之以自主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权力。职权与职责要对等。如果有责无权,或者权力范围过于狭小,责任方就有可能会因缺乏主动性、积极性而导致无法履行责任,甚至无法完成任务; 如果有权无责,或者权力不明确,权力人就有可能不负责任地滥用权力,甚至于助长官僚主义的习气,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系统的健康运行。

(5)柔性经济原则。所谓组织的柔性。是指组织的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都是可以根据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灵活调整和变动的。组织的结构应当保持一定的柔性以减小组织变革所造成的冲击和震荡。组织的经济是指组织的管理层次与幅度、人员结构以及部门工作流程必须要设计合理,以达到管理的高效率。组织的柔性与经济是相辅相成的,一个柔性的组织必须符合经济的原则,而一个经济的组织又必须使组织保持柔性。

3. 编制人力资源计划要经过哪些步骤?

【答案】编制人力资源计划可以细分为二个具体的步骤: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评估未来所需的人力资源; 制定一套相适应的方案计划,以确保未来的人力资源供需的匹配。

(1)评估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

这一步是通过工作分析法检查现有人力资源状况,并制定出工作说明书和工作规范。前者说明了员工应做哪些工作,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反映出工作的内容、工作环境以及工作条件等; 后者说明了某种特定工作至少需要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2)评估未来人力资源状况

组织的目标与战略决定了对人力资源的未来需求。要使战略规划转化成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人力资源计划,组织就必须根据组织内外资源的情况对未来人力资源状况进行预测,找出各时期各类人员的余缺分布。

(3)制定一套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

对现状和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做出评估之后,管理者就可以制定出一套与组织战略日标及其环境相适应的人力资源计划。当然,组织还必须对此计划进行跟踪、监督和调整,正确引导当前和未来的人才需求。另外,这一计划还需要与组织中的其他计划相互衔接。

4. 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答案】决策的影响因素包括:

(1)环境因素

①环境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织织过失针对同类问题所做的决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这种情况下的决策一般由组织的中低层管理者进行。在环境剧烈变化的情

况下,组织要做的决策是紧迫的,这时一般由高层管理者决策。

②市场结构。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生产为导向的经营思想,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③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 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市场的需求情况,市场或用户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2)组织自身的因素①组织文化。受保守型文化影响的人们倾向于维持现状,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他们在选择方案时,旨在维持现状的行动方案被最终选出并付诸实施。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决策者选定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

②组织的信息化程度。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决策效率的影响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组织决策者通常掌握着较先进的决策手段。高质量的信息与先进的决策手段便于决策者做出高质量的决策。

③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对一个组织而言,对环境的应变是有规律可循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方式趋于稳定,形成组织对环境特有的应变模式。

(3)决策问题的性质

①问题的紧迫性

a. 时间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这样的决策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

b. 知识敏感型决策。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

②问题的重要性

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越重要的问题越可能由群体决策,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

(4)决策主体的因素

①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和风险爱好型。决策者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会影响行动方案的选择。

②个人能力。决策者个人能力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决策者对问题的认识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上。

③个人价值观。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事实成分,也有价值成分。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价值成分来影响决策。

④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决策是由群体做出的,群体的特征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在关系融洽的情况下,较好的方案容易获得通过。

5. 简述非确定性决策。

【答案】非确定型决策是指在不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决策。在不确定性决策中,决策者不可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