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852土地资源管理之土地利用规划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
【答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是依据我国土地利用的基本国情和国家对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提出的要求,对土地规划进行的编制,主要任务包括对土地利用进行宏观调控、对用地部门进行组织协调、对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组织、对土地利用进行规范监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要符合以下原则:目的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系统协调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动态平衡原则、公众参与原则。
2. 德国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德国规划体系的特点是“强大的法律规范加上分散化的决策机制”。中央级只有普遍通用的立法指导原则,立法规范包括联邦地区规划法典和联邦建筑法典。德国相关规划法律条款规定:低层次规划必须服从高层次规划、下级规划必须服从上级规划、同级和同层次的专业规划必须服从整体的区域规划和发展规划,所有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法律效力。这些规范规定了州级区域规划工作和地方级城市规划等的立法原则。
3. 英国土地利用规划
【答案】英国规划体系包括四个层次的规划,即国家级规划、区域性规划、郡级规划和区级规划。大致程序为:编制规划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监察员或者专业小组根据公众意见向地方政府提出报告、根据提交的报告修改规划并再次征求意见、批准规划并付诸实施。
4. 城镇用地规模
【答案】城镇用地规模是指到规划期末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大小。城镇用地规模一般以城镇用地的面积来表示,是常用的表示城镇开发程度的量化指标。
5. 基本农田保护区
【答案】基本农田保护区就是指划定的基本农田区域,基木农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基本农田是指农田资源,即直接或间接、当前或潜在用于生产基本农产品土地的总称,它包括当前适合条件的耕地和潜在适合条件的林、草地,用于农业生产的沟渠、田间道路等农田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也包括宜农荒地。狭义的基本农田是指当前耕地的一部分,是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6. 土地用途管制
【答案】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利用规划,依法规定土地用途,明确土地使用条件,并要求土地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划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的强制性管理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是目前世界上土地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广泛采用的土地管理制度,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和保护耕地等起着重要作用。
7. 土地利用原理
【答案】土地利用原理是指从土地、土地利用和原理三个要素出发和土地和利用两个角度出发,研究土地的自然历史特征、社会经济,以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的原理。土地利用原理包含土地、土地利用和原理三个要素,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两个概念的正确理解是研究相关问题的逻辑起点。
8. 土地整理
【答案】土地整理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质量和利用效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广义土地整理一般可分为两大类,即农地整理与市地整理。狭义土地整理指农地整理,土地整理包含土地开发、土地复垦。
二、简答题
9. 阐述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
【答案】土地利用系统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整体性原则。是系统论的基本原则。系统论认为,系统的性质和规律存在于全部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之中,各组成成分孤立的特征和活动的简单叠加不能反映系统整体的面貌。土地利用系统是生物与环境的有机结合,土地利用的生产力在总体上表现为自然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力的统一。
(2)关联性原则。它以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关系为内容。土地利用系统中
,包含的诸要素或变量是相互关联的。系统中相互关联的部分或部件形成“部件集”“集”中各部
分的特性和行为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这种相关性确定了上地利用系统的性质和形态。
(3)结构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和关联性原则统一于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着眼于系统内部所有要素之间的关联方式,即系统的结构,其中包括层次性和有序性。系统论指出,土地利用系统的性能不仅同组成要素的性能有关,还与它们的结构有关,包括土地利用数量比例结构、时空动态结构、空间分布结构等。
(4)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强调系统和环境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认为系统和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系统论还强调动态性原则,即把系统作为一种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实体去研究。土地利用系统及其子系统以及子系统之间存在
复杂的能量与物质的转换关系,它们都属于开发系统,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
10.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基木原则?
【答案】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应遵循以下原则:
(1)公众主体原则
政府应该放权,为公众参与提供可能性,政府把某些原来由政府包办的社会功能“交还”社会,让公众真正成为规划决策和规划实施的主体,政府部门主要发挥引导和协调功能。
(2)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
互动性与持续性原则是指通过公众的持续参与,形成公众参与过程中信息的提出一一反馈一一再提出的循环互动机制。
(3)代表性原则
代表性主要表现在公众主体的代表性和参与内容的代表性两个方面。公众可以是社会各个层面的,应当根据规划的具体性质来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公众参与规划的编制。并决定公众参与的内容是否为全程的、多方位的参与。
(4)针对相关性原则
由于规划对区域的经济、社会、生态、景观等方面都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因此,把相关的内容向公众做详略适当的公告或介绍,使公众能很快了解区域规划的整个情况,以便做出正确的决策意见。
(5)可操作性原则
方法上的可操作性。即公众参与的方式选择要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确定访谈、发放调查表还是召开会议等。
11.在公路选线时,平原、微丘陵地区的选线特点是什么?
【答案】(1)平原地区的选线特点
①平原地区地形对路线的约束限制不大,路线平,纵,横三方面的线形很容易达到较高的技术指标,路线布设时,主要考虑如何绕避地物障碍等。其路线特征是:平面线形顺直,以直线为主体线形,弯道转角较小,平曲线半径较大; 在纵断面上,坡度平缓,以矮路堤为主。
②修建公路时占地是难以避免的,解决好路线与农田规划,农业灌溉水利设施的关系,是平原区选线时的关键问题。布设路线时,要注意既不片面要求路线顺直而占用大面积的良田; 也小片面要求少占耕地而降低线形标准,甚至恶化行车条件。再者,应解决好路线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关系。使路线的布置尽可能地与农业灌溉系统相配合,少占良田,不占高产田。除较高等级的公路外,一般不要破坏灌溉系统,布线要注意尽量与干渠相平行,减少路线与渠道的相交次数,最好把路线布置在渠道的上方非灌溉区一侧或者是渠道的尾部。
③注意利用老路,并与铁路,航道及己有公路运输相配合。在平原区路线布设时,若有老路与新布路线相距较近,而且走向一致时,在条件许可时,应尽量地将其改造后加以利用,以减少耕地的占用和提高路基的稳定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