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715历史学基础(自命题)之中国近代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主义派(醒狮派)
【答案】国家主义派是曾琦、李璜等于1923年12月在法国巴黎成立的一个组织,初名为“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1924年秋在上海形成中国青年党在国内最初的组织。他们创办《醒狮》周报,随后又出版多种书刊,因此被称为“醒狮派”。他们初期活动的一切主张,都以“中国国家主义青年团”的名义发表,因此社会上又称其为国家主义派。国家主义派鼓吹反苏反共;强调“全民国家”,否定国家的阶级性;宣扬“全民革命”与“阶级合作”,反对阶级斗争等。为揭露国家主义派理论的反动本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青年团,通过《向导》、《中国青年》等刊物,对国家主义派进行了有力地批判。国民党左派也开展了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1926年下半年后,国家主义派的影响日益缩小。
2. 蒋桂战争
【答案】蒋桂战争是1929年国民政府内部新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与蒋介石势力之间的战争。属于新旧军阀在帝国主义操纵、指使下爆发的,以混战的形式反复争夺霸主权的非正义战争。以白崇禧、黄绍竑败逃越南,李宗仁通电下野失败而告终。
3. 东南互保
【答案】东南互保是清末义和团运动时期,英、美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东南地方督抚共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项协议。1900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蓬勃兴起,帝国主义胆战心惊。帝国主义列强为了保护他们自身在中国的利益,1901年6月26日,与清政府地方督抚刘坤一、张之洞授权的盛宣怀共同炮制了一个《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一方面,“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强化了压制地方的军事力量,限制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开展,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东南互保”解除了列强的后顾之忧,使之可以全力镇压北方的义和团。另一方面,“东南互保”又具有约束、限制外国兵轮、水手、商人等肆意侵扰东南各省的作用。
4. 《中法新约》
【答案】《中法新约》是1885年清政府在天津与法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
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③中国以后修筑铁路,应同法国商办;④法军退出台湾、澎湖。法国势力从此侵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我国西南边疆的危机。
5. 《中外纪闻》
【答案】《中外纪闻》是清末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第一份报纸。1895年8月,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双日刊。随着变法思想的传播,《万国公报》不久改名为《中外纪闻》。作为维新变法的宣传媒介和舆论工具,《中外纪闻》在北京的一部分官员和士大夫中,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896年停刊。
6. 护法运动
【答案】护法运动是1917年孙中山发动的维护《临时约法》、反对段祺瑞独裁统治的斗争。袁世凯死后,段褀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南下护法。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但实权却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孙中山看清了军阀的本质,认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7. 中央研究院
【答案】中央研究院是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设立的最高学术研究机关。1928年在南京成立,1949年搬迁台湾。它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科学研究,指导、联络、奖励学术研究。院长先后由蔡元培、朱家骅等担任,下设数学、天文、物理、化学、地质、动物、植物、气象、历史语言、社会、医学、工学、心理学等13个研究所。
8. 清末新政
【答案】清末新政是1901~1905年清政府推行的改革。1901年1月29日,清廷颁布“变法”上谕。4月21日,成立了以奕勖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主持“新政”事宜。新政期间,颁布了一系列上谕,主要内容有:①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②停止捐纳实官,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③裁汰绿营防勇,编练新军;废弃旧式武科,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考,广设学堂;奖励工商业;④准满汉通婚等。练兵筹饷是新政的中心内容。清末新政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改革思想和改革实践的进一步深入。
9. 黄炎培
【答案】黄炎培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中国民主同盟主要发起人之一。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为改革脱离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传统教育,建设中国的职业教育,作出过重要贡献。1965年12月21日逝世于北京。
10.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答案】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是俄罗斯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2年8月起,
中俄双方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西部边界的谈判。由于俄方态度蛮横,并以并以武力相威胁,致使谈判长期中断。中俄双方于1864年10月在原地重新谈判,并于7日签订了勘界议定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按照中俄《北京条约》里规定的边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据此,沙俄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二、论述题
11.试简要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
【答案】(1)相同点:
①两次战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性战争,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迫使清朝最高统治者出逃,并在北京进行了残酷的烧杀抢掠,给中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两次战争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屈服,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不同点:
①时代背景不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达程度不一样,前者发生在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后者发生时资本主义已开始走向成熟时期。
②战争的直接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是为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侵略利益。
③对中国的影响程度不同,前者使得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后者则完全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了帝国主义侵华的辅助工具。
12.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国民党、共产党三方的政策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1)日本: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战争的长期化、国内困难的加剧以及外交上的孤立,迫使日本政府开始重新检讨对华策略。在坚持灭亡中国的总方针下,日本把以往对国民政府实行军事进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的方针,改变为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的方针;把重视国民党正面战场,轻视敌后战场,改变为集中力量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并于1938年11月发表了第二次近卫声明,改变“不以国民政府为对手”的方针,提出希望中国政府分担“建设东亚新秩序的责任”。12月,又发表第三次近卫声明,重申“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原则。声明明确表示了对国民党政府招降的条件,并从反蒋开始转变为拉蒋。
(2)国民党:在日本的诱降政策下,国民党政府抗日更加消极,而军事上的不断失利和人民抗日力量的増长,使国民党的政策重点由抗日逐渐转向反共。从1938年11月的南岳军事会议到1939年1月的五届五中全会,国民党的政策不断调整,最终在五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防共”、“限共”、“溶共”和“整理党务案”等反动政策,并在之后不断掀起反共高潮。
(3)共产党:针对日本和国民党破坏统一战线的行为,共产党在抗战两周年纪念的对时局宣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