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814文学基础(B)之外国文学史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俄狄浦斯情结
【答案】俄狄浦斯情结是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介于心理学、精神病学与文艺美学之间的专门术语。它用来比喻有恋母情结的人,有跟父亲作对以竞争母亲的倾向,同时又因为道德伦理的压力,而有自我毁灭以解除痛苦的倾向。俄狄浦斯情结源于古希腊神话,恋母和拭父都是俄狄浦斯,他不认识自己的父母,在一场比赛中失手杀死了父亲,又娶了自己的母亲,后来知道真相了,承受不了心中痛苦,就自杀了。中文语境有时也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
2. 《跳房子》
【答案】《跳房子》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胡利奥·科塔萨尔的代表作,被誉为“拉丁美洲的《尤利西斯》”、“二战后关于情感和观点的最为强劲的百科全书”。小说叙述的是一位任性不羁的拉美知识分子——奥利维拉,为了追求人生的真啼来到西方文明的“天堂”——巴黎,却发现自己与其格格不入,与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无法沟通。失望之余,他不得不舍弃爱情与友谊,回到“人间”——布谊诺斯艾利斯。然而,在这时他同样找不到自己形而上的追求。他执著地寻找理想中的精神天堂,但无论巴黎,还是阿根廷,苦苦的求索,只是使他一次次跌入失望的绝境。
3.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4. 但丁的《论俗语》
【答案】但丁的《论俗语》是但丁用拉丁文撰写的最早的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文体和诗律的著作。其创作目的在于引起知识界对民族语言的注意。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5. 舞论
【答案】《舞论》是印度古代戏剧理论著作。作者传为婆罗多牟尼,即婆罗多仙人。这是一部诗体著作,采用史诗的格律,有几处用散文解说。用梵文写成,共分37章。书中主要论述戏剧的
理论和实践,但兼及舞蹈、音乐,甚至语法、修辞。《舞论》的“舞”实指戏剧,其中包括音乐和舞蹈动作,应是戏曲一类。书中接触到的文艺理论问题,成了后来各派理论的依据。
6. 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
【答案】荷马史诗形成的“小歌说”是近代以来,学者们开始对荷马史诗的创作过程和是否系一人所作提出了怀疑,因而分为两大派。一派为“统一说”,认为史诗具有统一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是一人所作,作者即荷马。另一派为“分解说”,即“小歌说”,认为如此宏伟完美的史诗不可能一赋而成,由一人创作,而且史诗中有许多事实前后矛盾,不相一致。每部史诗皆可明显地分解成若干小歌,是一些零篇编集而成,有的为后人追加,并经过窜改。
7. 象征主义
【答案】象征主义是19世纪末在法国及西方几个国家出现的一种艺术思潮。象征主义名词源于希腊文Symbolon , 它在希腊文中的原意是指“一块木板(或一种陶器)分成两半,主客双方各执其一,再次见面时拼成一块,以示友爱”的信物。几经演变,其义变成了“用一种形式作为一种概念的习馈代表”,即引申为任何观念或事物的代表,凡能表达某种观念及事物的符号或物品称为“象征”。它与通常人们用的比喻不同,它涉及事物的实质,含义远较比喻深广。
8. 巴那斯派
【答案】巴那斯派是法国19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又称“高蹈派”。以古希腊神话中阿波罗和缪斯诸神居住的巴那斯山称其名,并出有诗选《当代巴那斯》。巴那斯派反对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倡导艺术形式的“唯美主义”,诗歌造型精巧美丽。它主张诗歌脱离社会,不问政治; 以创作“冷静的”、“客观的”、“无我”的诗相标榜,充满悲观颓废情调; 形式上刻意追求造型美感,是当时自然主义思潮在诗歌创作中的表现,亦为法国象征主义的文学前驱。
二、简答题
9. 在狄更斯的主要小说中,我们可以归纳出哪三种主要的艺术特征。
【答案】19世纪英国杰出的小说家,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其创作几乎触及英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真实地展现了英国资本主义扩张时期广阔的社会图景,揭露了维多利亚“盛世”背后严峻的社会问题。在英国文学史上,其地位仅次于莎士比亚。狄更斯的主要小说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三种主要的艺术特征:
(1)单层次与复杂性相融合的人物性格
小说的人物塑造上,狄更斯笔下的人物性格鲜明独特,有明显的特色。具体表现在:人物性格的单层次; 人物本质的确定化; 人物形象的基调化; 人物的明晰性:深厚的人性内涵。前两个特点与狄更斯喜欢从道德的角度描写人物有关。由于这一层次过于突出,其他层次相对而言便显得不够重要,从而使人物性格呈现出单层次的特点。
另一方面,狄更斯小说人物的道德内容又是分层次的,其核心层次是高尚、诚实、仁爱。狄
更斯笔下人物身上其他层次的道德因素仍然是人物固有的品质。这样从道德的角度看,狄更斯笔下的人物一出场,本质便被确定下来,“终生”不再改变。单层次和确定化造成了狄更斯笔下性格单纯、静止的人物比较多。但是它们也不限制人物性格的复杂与发展。基调化指的是以艺术形象中的某个方面、部分或特征作为中心贯穿整个艺术形象,并使该形象的各个方面都吻合这个中心。比如《艰难时世》中的葛莱恩,他的性格的基本特征就是他的“事实哲学”。
(2)感受型的现实主义
在创作方法上,狄更斯侧重描写自己感受到的生活和自己生活中的感受,可以称为感受型的现实主义。感受型现实主义的总的特点是侧重表现作家感受到的生活,同时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具体到狄更斯的创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侧重生活的奇异一面与遵循生活的本来面貌的有机结合。狄更斯描写现实生活,但他选择的,往往是生活中罕见、特殊、戏剧性的内容,而在描写这些内容时,又是严格遵照生活的本来面貌的。
②主观的生活进程与客观的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狄更斯小说中的生活进程,在总体上总是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发展的,但在对具体的生活事件的描写中,作者又严格地遵循着现实生活的逻辑。
③重视细节的真实和强调主观的介入的有机结合。狄更斯小说中的细节繁复丰富,真实客观而又具体。为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作者又常常通过带着褒贬的描写,直接的议论、抒情等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狄更斯小说的典型结构是多元整一。多元,指的是多个叙事单元。叙事单元,是由一定的人物、事件和背景组成的一个具有内在自足性和内在独立性的故事。这里的内在自足性指故事本身是完整的,有着组成一个故事所必需的要素。内在独立性是指故事不依附或包含在其他故事之中。整一,是指小说虽然由几个叙事单元组成,但又通过人物、线索、情节等的联系、渗透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狄更斯成熟的长篇小说大都是具有多元整一结构,如《荒凉山庄》、《大卫·科波菲尔》、《双城记》等。
(3)幽默是其小说魅力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种幽默的内在机制是矛盾。作者善于运用矛盾,显示事物的不协调、不相称,突出事物的荒谬、滑稽、可笑之处,引起读者的回味与思考,同时打破读者的期待视野,使其发生意外的转折,从而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作者还常常运用夸张,把人物和情节场面中隐含的幽默因素放大、突出出来,从而产生强烈的效果。狄更斯小说中的幽默往往包含讽刺、滑稽的因素,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内心描写方面,狄更斯不大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他一般不像意识流作家那样,把人物微妙复杂的内心活动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但他善于通过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表情、行动、语言,以及作者的叙述等,把人物的内心世界暗示出来。这种方法可以称为内心世界的外化,它所反映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仍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这也并小意味着狄更斯小说中没有心理掐写。《大卫·科波菲尔》对儿童心理的出色描写,可以与任何心理大师笔下的心理描写相媲美。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