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334新闻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4

  摘要

一、简答题

1. 记者在采访工作中,如何把握采访的时间与采访深入性之间的关系?

【答案】记者在采访工作中,需要把握采访的时间与采访深入性之间的关系,不一定采访的时间拉得越长就越深入。

(1)深入固然需要一定时间,没有一定时间作保证,要深入去认识一个事物,特别是要认识那些大典型,认识那些复杂的事物,是很困难的。

(2)如果没解决思想深入的问题,时间再长也无济于事。记者要有时间观念,采访不能不计算时间,正像一件产品,时间是要计入成本的。记者应当有这样的本领,在较短的时间内作较深入的采访。时间短和深入是有矛盾的,关键是要解决好思想深入的问题,要多思,像古人说的:“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夕,在“苦其心志”上下功夫。

2. 网络发展时期新闻写作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大多数网站并不具有正式的采访权,传统媒体在信息的丰富性、传播的时效性和互动性等方面又远不如互联网等新媒体,因此,在新闻写作等业务层面有效地建立互动平台,新老媒体互相学习借鉴、共同发展,已成为时代命题。

网络发展时期新闻写作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形式上,由于没有正式的采访权,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网络的许多信息发布均依赖传统媒体。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冲击下,许多劣势凸显,为了求生存、求发展,于是就“借船出海’,,纷纷与网络结缘,在融合上进行多方面的尝试和成功实践。

与网络新技术的融合,使人们领略电子媒介的快速、生动、形象之后,还可以很方便地用下载打印的方式在纸介质上解毒和留存信息。技术工具的融合大大拓展了传统媒体的新闻表现形式,使过去受形式制约的某些新闻内容,可以放开手脚展示自己的深广度。

(2)内容上,在具体的新闻内容写作中,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地注入诸多网络元素,特别是网络语言个性突出,更具直观性、通俗性,若借用适度和恰当,能使新闻报道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受众,更加生动活泼、招人喜爱。这些年来,这一类的实践在健康、有效地进展中。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地吸收、整合网络传播内容,以丰富自己的报道形式和内容,也己日益成为传统媒体新闻写作的一个价值取向。在新闻写作中,或是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根据,然后再将本报(台)记者采集的相关事实陈述其后; 或是将网络内容引用为自己稿件的新闻背景,以增强新闻报道的全面性、客观性和真实性。

3. 怎样认识“有偿新闻”?

【答案】有偿新闻,是新闻工作者采取不正当手段向被采访报道对象索取物质报酬的活动。有偿

第 1 页,共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