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文学名著分析之外国文学史(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第二十二条军规》

【答案】《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当代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黑色幽默派的代表作。约瑟夫·海勒以二战为背景,描写了一支驻扎在意大利附近的美国空军部队的军营生活,无情地嘲讽和抨击了黑暗的现实,揭示了深刻的社会危机,表达了人必须作出人生选择的思想。小说以喜剧的方式表现悲剧性的内容与主题。小说利用荒诞不经的情节,反讽俏皮的语言,描写人难以摆脱的困境,揭示了现实生活的荒诞不经,在笑声中嘲笑了社会,但是饱含着辛酸与无奈。小说成功塑造了“反英雄”形象; 通过“人像展览式”的戏剧性结构构建了一个荒诞的世界,整体上显得凌乱破碎,但呼应了小说的荒诞氛围。

2. 托尔斯泰主义

【答案】托尔斯泰主义是托尔斯泰宗教思想和宗教观的代名词。在托尔斯泰的思想中,除了对现实的无情批判以外,还热切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复活》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最高成就,也是托尔斯泰主义最深刻的形象体现。主人公聂赫留朵夫的忏悔和灵魂自救是托尔斯泰主义“到的自我完善”的体现。

3. 批判现实主义

【答案】批判现实主义是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法国的蒲鲁东在《艺术的社会使命》一书中,最早作出“现实主义是批判的”论断。正式提出批判现实主义并给其下定义的是高尔基。高尔基指出:“资产阶级的‘浪子’的现实主义,是批判的现实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揭发了社会的恶习,描写了个人在家庭传统、宗教教条和法规压制下的‘生活和冒险’,却不能够给人指出一条出路。批判一切现存的事物倒是容易,但除了肯定社会生活以及一般‘存在’显然毫无意义以外,却没有什么可以肯定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

4. 《旧约》

【答案】《旧约》是犹太教圣经,也是希伯来民族文学遗产的总汇。《旧约》原文为希伯来文,其内容主线是讲上帝与其子民希伯来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故事。后来从犹太教直接诞生了世界三大宗教中的两个——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并随这两大宗教的传播,旧约全书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对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和文化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5. 乌利波(Oulipo ,或译为“潜在文学工场”)

【答案】乌利波,Oulipo

为,缩写,音译“乌力波”

,是一个由作家和数学家等组成的打破文本界限的松散的国际写作团体。它直译“潜在文学工场”

由法国诗人、作家雷蒙·格诺和数学家弗朗索瓦·勒利奥内创立于1960年,至今仍活跃于法国乃至

,后延伸出“有力量的,理论上的”等意世界文坛。“潜在”最初指“一定时间后起作用的方法”

义。最为知名的成员有卡尔维诺、乔治·佩雷克、雷蒙·格诺、雅克·鲁博等。就其本质而言,乌利波是一种具有精神同质趋向的文学思维方式。这种文学思维品质被认为是21世纪实验文学的曙光。

6. 连歌

【答案】连歌是一种独特的诗歌体裁。日本的“歌”着重文句的堆砌和趣味。文句的堆砌讲

,究附句的巧妙衔接,其中最典型的,首推“连歌”连歌最初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

始于平安时代末期。连歌作为和歌的余兴而盛行于宫廷,后又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连歌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创作,即每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其转折纯系偶然,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中摆脱出来。连歌的第二个特征是即兴创作。

7. 《驳圣伯夫》

【答案】《驳圣伯夫》是普鲁斯特的一部意识流艺术作品。一块小玛德莱娜蛋糕,牵引出丝丝缕缕、连绵不绝的无意识回忆。作者强烈抨击权威批评家圣伯夫批评方法的机械和错误,及因此造成的对当年法国文坛所有文学天才的轻视与误读。全书既有抒情的叙述,又有理性的思辨,为后来的文本主义和结构主义批评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8. 古希腊悲剧

【答案】古希腊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庆典活动。戏剧大都取材于神话、英雄传说和史诗,所以题材通常都很严肃古希腊悲剧主要不是写悲,而是在于表现崇高壮烈的英雄主义思想。亚里士多德认为古希腊悲剧“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 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 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悲剧的目的是要引起观众对剧中人物的怜悯和对变幻无常之命运的恐惧,由此使感情得到净化。悲剧中描写的冲突往往是难以调和的,具有宿命论色彩。

二、简答题

9. 怎样分析源氏这个形象?

【答案】答案一:源氏是紫式部《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其形象主要表现为:

(1)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态度来看,这个人物形象有被理想化的特征。在小说中,紫氏部赋予他以俊美的容貌,奇异的香气,过人的才华,风雅的性情,俨然将其描写成一个理想化的人物

形象。此外,源氏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作者因果报应的佛教思想,他最后的消极厌世思想,也反映了作家的人生观。

(2)从源氏与作品中的人物关系来看,这一人物形象客观上反映了平安王朝时期贵族阶级的审美趣味和阶级属性。在源氏与女性的关系上,作者着力描写的是源氏的风雅与多情。众多女性在感情和生活中与他发生关系时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呈现的是源氏作为贵族公了的特权和地位,以及他耽十情色的人生哲学。客观反映了贵族的性格弱点以及贵族阶级生活的荒淫和奢华。所以,这一理想化的人物形象,既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和价值观念,又揭示了平安王朝时期贵族阶级由盛及衰时期精神没落的时代特征与历史趋势。

答案二:源氏是紫式部《源氏物语》的主人公,其形象主要表现为:

(1)伪善、阴险和荒淫

《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源氏公子,官至太政大臣,独揽朝纲,是个显赫的大人物。源氏从一生下来便处于纷繁芜杂的权力之争中。当他逐渐长大成人之后,后宫殡妃打击源氏及其一派。逼死其母更衣,迫使天皇将源氏降为臣籍,赐姓源氏。源氏公子完全失势,屡不得志,终日穿梭往返于烟楼雨巷、亭楼阁台中,他依仗自己的权势,糟蹋了不少妇女。源氏公子对待女性完全是处于本能的占有,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也不受伦理道德的约束,他仿佛一只花蝴蝶,终日穿梭周游于不同女性之间,往往旧情未已,新的恋情又被点燃。可以说,源氏公子在爱情生活方面是率性而为的,完全视女人为男人天生的玩物。

(2)厌恶、逃避、否定旧的政治势力

,源氏从小就色艺双全光彩照人。他不仅道德高尚,品质完美,而且“聪明颖悟夕绝世无双”

,一度掌握了封建国家最高实权的人,在政治官场中却找“多才多艺”。但这样一个“德才兼备”

不到丝毫人生乐趣,只能在儿女情长中寻找精神寄托。他最终出家,正是要逃避令人生厌的可恶的政治生活。作品中,凡热衷政治的,都不是完美的人,而唯一完美的人,又小热衷于政治理想的统治者应具有源氏的才干,有才干的源氏又不愿成为统治者。作品通过这一矛盾揭示了官僚贵族阶级必将退出历史舞台的历史趋势。源氏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贵族形象,他否定的既是他自己,他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是他所属的那个阶级。从社会历史角度看,源氏的进步意义在于他身为这

个阶级中的一员,却不去维护这个必然没落的阶级,而是以出世对包括自身在内的阶级进行否定。

(3)多情而又专一

源氏在爱情方面对凡是与他有过往来的女人,即使经过多年,他还是小能忘怀。为了恋情,多情的他一生一世也不得安宁,他对越难得到的女人就越是追求,体现出他对女人强烈的征服欲。他既要羽庇荫泽他亲近过的每一个女人,又要在内心呼唤的驱使下去追梦,去呵护怜惜自己唯一的梦中情人。前者的行为成就了源氏完美男人的性格造型,也寄托了所有无法获得自主和自足性的女性的梦想; 而后者,却产生了源氏对紫姬漫长的养成过程,在他精心照料紫姬的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一个男孩对自己的理想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和实现。当然,处于分裂状态下的源氏,必然无法自如应对截然矛盾的现实。终于,习惯于专宠的紫姬在失望和痛苦中结束了自己尚年轻的生命,而痛失爱妻的源氏在自己精心塑造的梦中情人化为泡影之后,也终于不得不直面自我心灵支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