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聊城大学文学院615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之传播学总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地位赋予功能

【答案】社会地位赋予功能是指任何一种问题、意见、商品乃至人物、组织或社会活动,只要得到大众传媒的广泛报道,都会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获得很高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认为,大众媒介的这种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会给大众传媒传播的事物带来一种正统化的效果。大众传媒的信息共享性、权威性等特点使其具有社会地位赋予功能。人们通过大众媒介了解世界,媒介的价值取向和引导方式等直接影响大众对于世界的认识和判断。

2. 抽样调查法

【答案】抽样调查法是指从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中抽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考察和分析,并用这部分单位的数量特征去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的一种调查方法。其中,被研究对象的全部单位称为“总体”; 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的那部分对象所构成的群体称为“样本”。在抽样调查中,样本数的确定是一个关键问题。抽样的方式,有随机抽样和非随机抽样两大类。

3. 组织传播

【答案】组织传播是指组织所从事的信息传播活动。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组织内传播,二是组织外传播,这两个方面都是组织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保障。组织传播的总体功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将组织的各部分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以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和组织的生存与发展。具体而言,组织传播的功能包括:①内部协调; ②指挥管理; ③决策应变; ④形成共识。

4. 沉默的螺旋

【答案】“沉默的螺旋”理论是传播效果理论重新回归到强大效果论的代表理论之一。“沉默的螺旋”最早是由诺依曼于1974年在《传播学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1980年以德文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一一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对这个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概括。诺依曼通过“沉默的螺旋”理论,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这个假说包括几个要点:①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②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③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一一舆论的诞生。

5. 选择性理解

【答案】选择性理解是指受众总要依据自己的价值观念及思维方式对接触到的信息做出独特

的个人解释,使之同受众固有的认识相互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选择性理解是选择性定律的重心所在,受众对信息的选择性处理主要体现在选择性理解上。信息中包含的意义不是由传播者硬塞到受众手中的,而是由受众根据主观意愿自己从中发现的。即在对信息如何理解上主动权掌握在受众手中,而不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

6. 把关人

【答案】1947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妇决定购买食物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认为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把关人”的意见作为依据。在《人际关系》的论文中,首创把关(gatekeeping )一词。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影响着新闻实践。

7. 自由主义理论

【答案】自由主义理论又称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传播制度理论。该理论由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一书中最先提出,由约翰·密尔的《论自由》一书加以系统化。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坚持个人的重要性,依靠个人和理智活动能力,主张言论和出版自由,进而形成“观点的公开市场”。在此市场中,最好的思想总会得到承认,而最劣的思想则会失去作用。

8. 随机抽(取)样(randomsampling )

【答案】随机抽(取)样是指保证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的调查方法,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和多级抽样。

9. 传播制度

【答案】传播制度是指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传播制度作为社会制度的反映,其内容是十分复杂的,它体现了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和影响。传播制度中既包括媒介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也包括媒介与社会群体以及广大受众的关系问题; 既包括言论出版的自由与权利问题,也包括言论出版者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问题。

10.内省

【答案】内省是指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人内传播形式。内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它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在我国的儒家思想中,内省主要是指人的自我修养,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等论述,都是这个意思。另一种是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称为“内省式思考”。

二、简答题

11.传播学迅速流传、扩散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答案】传播学之所以能够迅速流传、扩散,深层原因在于传播学本身所具有的优越性、适应性、伸缩性等特点。

(1)传播学具有某种优越性。优胜劣汰。传播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使其在知识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从而极易流传和扩散。

(2)传播学具有某种适应性。适者生存。这种适应性和本土化,使传播极易冲破民族文化的防线,与当地文化融为一体。

(3)传播学具有某种伸缩性。以屈求伸。这种伸缩性和灵活性,使十分保守、封闭的国家都有传播学的生存、发展空间。

正因为传播学是一门极具生命力的学科,所以才在世界各国生根、开花、结果。

1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答案】(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是探索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定性研究的结果回答“为什么”“如何”“可能的答案有哪些”这样的研究间题。定性研究的特点包括:对特定问题的研究具有相当的深度; 信息更真实、生动、详尽,尤其是人们主观性的信息; 可以发现和界定未知或模糊的问题和现象。(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或实证研究,在占有大量量化事实的基础上,描述、解释和预测研究对象,通过逻辑推论与相关分析,提出理论观点。定量研究能回答“多少”“比例”“哪个因素是最重要的”等形式的问题。定量研究一定要在获得了确切的规律性的东西后,在理论指导下,通过编制量表、问卷和实验程序等,要么对某个人群进行测查,从样本向总体推论,要么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干预,把经过实验证实的有效干预措施向更大的范围推论。

(3)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差异

13.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流言可分为非紧急事态下的流言和紧急事态下的流言,集合行为中的流言属于紧急事态下的流言。这种流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流言信息的快速增殖

常态下的流言(小道消息等)通常是通过私下的人际渠道传播的,其流传速度比较慢。而在集合状态下,流言的散布大多以“演讲”的形式进行,即一个人面对几个人、数十人乃至数百人进行传播,这就会使流言信息连同它携带的情绪以异常速度弥漫到人群当中。

(2)流言信息的奇异回流现象

在集合行为中,人们小必为信息的正确性或准确性负责,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对流言内容进行改造和变形。同时,人们也不必确认信息的来源,这导致一种奇特的回流现象:同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