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答案】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是俄罗斯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2年8月起,中俄双方在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开始勘分西部边界的谈判。由于俄方态度蛮横,并以并以武力相威胁,致使谈判长期中断。中俄双方于1864年10月在原地重新谈判,并于7日签订了勘界议定书,即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按照中俄《北京条约》里规定的边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具体划定了中俄西段边界。据此,沙俄霸占了中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的大片领土。

2. 盛世才

【答案】盛世才(1895年~1970年),字晋庸,原名振甲,又字德三,辽宁开原人,属汉军旗人。中央军校第九分校(新疆分校)上将主任,国民政府国防部上将参议。中华民国陆军上将,自1933年到1944年间全面控制着新疆的军事、政治,号称“新疆王”。1949年后到台湾,1970年病逝于台北。

3. 《中日修好条规》

【答案】《中日修好条规》是1871年中日订立的第一个条约。主要内容有:①两国各以礼相待,互不侵犯;②两国政事自主,“彼此均不得代谋干预”;③两国可互派使臣驻京;④议定通商港口可在指定的对方各口设理事官,行使对等职权;⑤两国兵船为保护各自商民可往来指定的对方口岸,禁止驶人他口及内地河湖支港。《中日修好条规》的签订标志着朝贡体系开始破裂。

4. 湖北军政府

【答案】湖北军政府是辛亥革命时湖北起义武装的军政机关,又称武昌军政府、武昌都督府。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立即成立湖北军政府,强推原新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为都督,设参谋、军令、政事、外交四部。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前,被各省公认为临时中央军政府。曾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等一系列有进步意义的政策和法令。在组织汉口保卫战中,有力地抵制了清政府的镇压。1912年4月,随着南京临时政府的北迁而撤销。

5. 资政院

【答案】资政院是指清末预备立宪运动中设立的立法、咨询机构。1907年,清政府宣布筹设资政院,1910年9月正式成立。《资政院院章》第一条规定,资政院“以取决公论,预立上下议院基础为宗旨”,即为召开国会预作预备。资政院议员分为钦选和民选二种,各占100议席,外加

钦选总裁2人。资政院的职责主要有:议决国家财政预、决算;议决税法及公债;新定及修改法典,但无权制定修改宪法。议决的法案须“请旨裁决”。资政院具有一定的立法权,但还不是完全的立法机构。

6. “协定关税”

【答案】协定关税是指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的协定关税,是从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开始的。

7. 中共八大路线

【答案】中国八大路线是在1956年召开的中国八大上确立的路线,大会确立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主义建设上来,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増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在经济建设上,继续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8. 《孔子改制考》

【答案】《孔子改制考》是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康有为所著的一部变法理论著作,于1898年正式刊行。此书论证儒家经典都是孔子为了改革社会制度,依托先王言行所作。书中用西方政治思想附会《春秋》公羊学派的学说,用公羊学派的“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来解释历史发展的趋势,认为社会必然要沿着“据乱、升平、太平”三个阶段向前发展:“据乱世”是君主专制时代,“升平世”即君主立宪时代,“太平世”即民主共和时代。康有为以此证明孔子也是一位维新派,并打着孔子“托古改制”的旗号要求进行社会改革,从而为变法改革寻找理论根据。

9. 实业救国

【答案】实业救国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实业家宣扬的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20世纪初,中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但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清王朝的封建压迫,民族经济举步维艰,在当时广大人民反帝爱国救亡的形势下,一些民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提出实业救国论,主张大力发展本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以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这一思想在资产阶级上层人物中风行一时,并有广泛的影响。代表人物是张謇。

10.马嘉理事件

【答案】马嘉理事件是指1875年英国在我国云南制造的边境事件,又称滇案。1875年2月,马嘉理带领武装“探路队”由缅甸闯入云南,没有和地方官协商就强行入境,并扬言要进攻腾越城。腾越地区人民在云南边境杀死了马嘉理。1876年,英国借此事强迫清政府签订《烟台条约》。

二、论述题

11.简要述评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

【答案】对义和团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的评述:

(1)义和团在山东兴起不久,就先后提出“助清灭洋”、“兴清灭洋”等口号,到1899年底,又打出了“扶清灭洋”的旗帜。其后由于袁世凯残酷镇压团民,“扶清灭洋”这一口号在山东一度不如以前流行。在清政府的招抚政策日占上风的时候,“扶清灭洋”才更广泛地写在义和团的旗帜上,成为义和团的行动纲领。

(2)“扶清灭洋”的口号,集中表示出义和团将斗争的锋芒指向帝国主义侵略者,鲜明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挽救民族危亡的愿望。这个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已发展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暂时降到了次要和服从的地位

(3)“付清灭洋”这个口号并不是义和团经过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之后提出来的,义和团还没有也不可能用科学的思想武器去分析和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及其同清朝统治者之间的关系,而是农民阶级对中外反动势力的一种原始的自发的认识。

(4)义和团运动前期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个口号继承了群众在反教会势力的斗争中逐渐形成的“灭洋保国”朴素认识。

(5)义和团提出的“灭洋”,虽然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起了广泛吸引群众参加反帝斗争的作用。但它对洋人、洋教和外来思想统统排斥,并波及轮船、铁路、电线、机器、学堂、报馆、洋书、洋服,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义和团提出“扶清”,显示了在这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有着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也表明义和团当时在主观上并不反对清政府和封建制度。

(6)“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在初期曾起到了一定的号召作用,发动组织了农民参加斗争,壮大了运动的声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政府的政策。同时,这一口号也使义和团在斗争中放松了对清政府的警觉,未能有效防备清政府,导致在清政府的突然镇压面前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

12.概括指出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与19世纪末相比,有哪些新特点?并分析原因。

【答案】(1)半殖民地半封建秩序完全确立并进一步深化。

原因:①帝国主义加剧侵华,“以华治华”。②清王朝完全成为洋人朝廷。③中国人民的抗争使帝国主义不能灭亡中国。

(2)中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向合流,中国人民斗争矛头由主要指向帝国主义转向主要指向清王朝和北洋军阀。

原因:①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激化。②侵华策略改变。③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

(3)资产阶级运动由改良到革命。

原因: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中下层力量增强。②由于新式学堂和留学教育,先进知识分子倾向革命。③改良道路的失败使许多人放弃对清王朝的幻想。④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