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精英循环(帕累托)

【答案】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小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2. 非正式群体

【答案】非正式群体是指正规化程度低,群体成员间的互动采取随意的、常规的方式,成员的权利、义务及彼此间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规定(尤其是成文的规定)的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

成员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规范和角色期望,大家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3.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4.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5. 安全阀机制(刘易斯·科塞)

【答案】安全阀制度是一种社会安全机制,即在不毁坏社会结构的前提下使敌对的情绪得以释放出来以维护社会整合的制度。它也是科塞用以证明冲突具有正力能的有力例证。科塞发现敌对情绪和冲突是有区别的,敌对情绪不等于冲突。如果敌对情绪通过适当的途径得以发泄,就不会导致冲突,就像锅炉里过量蒸汽通过安全阀适时排除而不会导致爆炸一样,从而有利于社会结构的维持。

6.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

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7.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答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韦伯的代表作,这本书是韦伯对现代理性资本主义精神进行详细分析的伟大著述。这本书通过自由劳动之理性组织、法律、行政机构、理性主义等中介变量,层层分析,阐述宗教伦理这种神秘的力量如何产生了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社会精神气质,论证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之间的亲和性。

8.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二、简答题

9. 简述发展中国家“迟发展效果”的主要特点。

【答案】发展中国家“迟发展效果”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目的、有计划、赶超型的现代化过程。

①发展中国家一般是在同发达国家的强烈对比中,特别是在与发达国家的种种不平等关系以及屈辱的殖民地历史经历中,感到了自己的落后与贫穷,因而激发了社会现代化的决心和目标,试图使自己的国家也强大和发达起来。这种有目的的社会现代化过程,一般表现为借鉴甚至模仿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和发展道路。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由于存在着借鉴和模仿的可能,因而它们都试图跨越发达国家所经历的某些阶段,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赶超”因而成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过程的一个突出特征。为了实现“赶超”的目标,发展中国家一般采用某种程度上的“集中化”

,以促进社会现代化过程。 和“计划化”

(2)异质文化或外来模式的引入与接受。

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与“早发”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有一个重要区别,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是由外部环境引发和带动的,或是受到外来的打击与刺激,或是由外来的殖民主义者引发的。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其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从外部输入种种现代化因素,包括经济模式、社会价值观念、发展战略、科学技术等。

②异质文化和外来模式的引入和接受,会带来许多特殊的效应。

a. 外来因素,包括现代化因素的输入,必然不可避免地要同本国社会原有的传统因素和社会结构发生对抗,引发多种社会矛盾和冲突,甚至民族矛盾和冲突。

b. 这种基于外部因素引发的现代化过程,会造成社会的急剧变革和发展,使原有社会结构关

系解体或重组。因此,这些国家的现代化过程比起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过程,常常表现得更加不稳定,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中断”的情况。

c. 来自发达国家的“示范效应”,会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损害发展中国家的正常稳定发展。发达国家在物质生活、制度结构、价值观念和消费方面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一方面使这些国家人民产生过高的企望,形成超越发展水平和承受能力的急迫心理; 另一方面,迫使国家和政府被迫采取急功近利的策略。

10.怎样对于社会运行的状态做出评价?

【答案】评价社会运行状态要遵循三大原则:综合性原则、协调性原则、满足需要的原则。 (1)综合性原则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衡量社会运行与发展不能只从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片面的角度出发,而是必须用一种全面的、综合性的标准来评价,这个标准应包括社会的各个基本方面。综合性原则的运用有两条基本途径:

①理论综合研究。其一般过程是,首先通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实际材料,然后通过分析材料说明其内在的联系,并由其中找出最重要的联系,最后得出科学的结论。

②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模型的综合研究。这类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认为,社会现象虽然复杂,但总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而加以计量。计量化的社会现象具有准确、严格、客观性强和容易比较的特点。

(2)协调性原则

社会运行的协调性即社会多种要素、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配合状况,包括结构性协调、功能性协调和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三个方面。

①结构性协调是指社会要素的联系具有较高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与排列和严密的组织性。 ②功能性协调

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促进。功能上的协调有两种情况: a. 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这时,功能上的协调有牢固、可靠的基础,是一种比较稳定和持久的协调。

b. 结构不协调,但由于人们主观上的努力,在结构发挥的作用上做了尽可能的调整,功能上实现了暂时的协调。

(3)满足需要的原则

需要是个人、社会集团和整个社会对于维持和发展其自身活动的条件的各种要求的总和。满足需要的程度是指个人、社会集团与社会实现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所达到的水平或状态,是一个具有一定确定性的、可以量度的范畴。

11.孔德认为社会学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答案】孔德认为,社会学可以运用自然科学中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来进行社会学研究。具体地说,这些方法是: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和历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