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政治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社会消费水平
【答案】社会消费水平,即消费需求的水平,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实际消费的消费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的总和,它表明消费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一定时期所形成的社会消费水平,从根本上说是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而受到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制约,此外还受到一系列社会、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综合反映,同时又受社会生产关系的制约。消费水平有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消费水平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
(包括劳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足的程度; 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数量,而且包括消费品的质量; 更广义的消费水平,不仅包括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而且包括消费质量在内。消费质量高,反映消费水平达到较高的层次。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和劳务的数量,而且要求不断提高消费质量,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消费水平包括消费质量在内。社会总消费中最主要的部分是居民个人消费。社会消费水平的变化会通过直接影响消费规模进而对社会总需求的规模产生影响。它是分析社会总需求的规模时所需要重点考察的对象。
2. 有价证券
【答案】有价证券是指标有票面金额,证明持有人有权按期取得一定收入并可自由转让和买卖的所有权或债权凭证。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一种形式,它本身没价值,但有价格。有价证券按其所表明的财产权利的不同性质,可分为三类:商品证券、货币证券及资本证券。有价证券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产权性。证券的产权性是指有价证券记载着权利人的财产权内容,代表着一定的财产所有权,拥有证券就意味着享有则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2)收益性。收益性是指持有证券本身可以获得一定数额的收益,这是投资者转让资本使用权的回报。收益的多少通常取决于该资产增殖数额的多少和证券市场的供求状况。
(3)流通性。证券的流动性使得证券持有人可按自己的需要灵活地转让证券以换取现金。
(4)风险性。由于证券的期限性和未来经济状况的不确定性,证券持有者面临着预期投资收益不能实现,甚至使本金也受到损失的可能。
(5)期限性。债券一般有明确的还本付息期限,以满足不同投资者和筹资者对融资期限以及与此相关的收益率需求。
3. 虚拟经济
【答案】虚拟经济是指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依靠现代通讯与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全球金融与证券资本市场中实现资本及各种组合金融工具的高速交易、清算与流动的一种社会经济形态。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中信用制度与资本证券化的产物,是源于实体经济又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活动。虚拟经济中的交易对象是股票、债券、外汇、可转换证券、认股权证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期货、期权等各种金融下具与组合工具。虚拟经济以实体经济的存在为前提,但又自成市场体系。其本质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虚拟经济按其资本的虚拟化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货币信用化。第二是实体经济产权化、证券化、票据化。第三是资产证券化。第四是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各种金融衍生品。
4. 收入分配政策
【答案】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日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运用工资手段进行调节,一方一面是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幅度内。
税收是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分配政策的同时,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可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利于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同时,将征收的税收用于公共投资,也有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提高某些个人和阶层的收入。除采取工资、税收手段实施收入分配政策调节外,政府通常还采取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对失业者、待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待业补助金和救济等,以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5. 利润率
【答案】利润率又称“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是指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不变资本的节省; 原料价格的变动。利润率客观地反映了资本的增殖程度,它是商品经济社会考核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好坏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指标,它比利润量更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现实生产经营状况。
6. 国际竞争与合作
【答案】国际竞争与合作是指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为了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及在与他国的经济往来和市场竞争中取得有利的地位,积极参与全球化,国家间进行合作的同时又参与竞争的活动。竞争与合作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本质特征。全球化在有效地促进国际
合作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国间的竞争。各国总是在竟争(甚至对抗)与合作之间权衡,在每件相关的国际经济事务中衡量本国的利弊得失,选择采取竞争或者合作。国家之间竞争与合作的矛盾始终存在,在竞争中有所合作是为了避免对抗带来的损失,而在合作中的竞争是争夺主导权,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国际竞争与合作总是同时并存,如何处理其中的关系就成为一个两难的问题。
7. 资本周转
【答案】资本周转是指产业资本在运动中的周期性循环或再生产过程。当资本循环不是当作一个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即为资本周转。资本主义生产的日的是资本的增殖。要实现资本的持续增殖,就要不断重复资本在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的循环过程。资本周转速度表示资本周转的快慢,它用资本周转次数或资本周转时间来表示。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资本所经历的循环次数。资本周转速度在不同的生产部门是不同的,它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一般而言,固定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慢; 流动资本所占的比例越高,周转速度就越快。二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者越长,资本周转就越馒; 二者越短,资本周转就越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和利润有重要影响。就一个年度来考察,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所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和年利润总量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
8. 资本主义垄断是如何形成的?
【答案】资本主义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协议和联合,对某一部门或若干部门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的状况。垄断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的最本质的经济特征,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引起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1)竞争引起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是指个别资本结合形成更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竞争的结果,又因为科技进步和信用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得到强化。
①同一部门中的不同企业的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集中。在价值规律作用下,同一部门中的企业必然产生分化,造成了生产和资本向优势企业的集中。
②不同部门企业间的竞争引起和扩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不同产业企业间争夺有利的投资领域及企业生产经营多元化引起的产业融合及产品替代程度的提高,导致巨型企业或企业集团的出现,直接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③竞争引起的资本集中具有了越来越充分的技术基础。机器大工业体系确立后,生产率大幅提高,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细,为生产、资本向技术先进企业的集中创造了基本条件。
④信用和股份公司是竞争引起的生产资本集中得以加速的杠杆。信用制度、股份公司则为生产、资本集中提供了最有效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