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汕头大学法学院622公共管理理论之公共管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利益分配
【答案】利益分配是指国家与项目承担单位之间、单位之间以及承担单位中个人的利益情况。如果利益分配不当就会损伤承担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导致项目合作破裂。利益分配的结果既能使部分人获得利益,也可以使部分人失去利益。比如物价政策,就经常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谋取合理的平衡。有时会削弱生产者的利益,有时则抑制消费者的利益。但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要保护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
2. 政策分析
【答案】政策分析是指对政府为解决各类公共政策问题所选择的政策的本质、产生原因及实施效果的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框架简述如下:
(1)公共政策问题的构建:社会现实中的某个(些)问题怎样成为公众在政治上注意的对象? 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如何进入政策议程成为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是什么? 不同的政策问题主要采用哪些分析方法? 建立政策议程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2)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与通过:建立政策方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实现政策方案的目标是什么? 可供选择的方案是如何制定的? 怎样对所选择的政策方案优化? 什么利益群体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 政策方案是怎样被正式通过和颁布的? 正式通过的政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公共政策内容的实施:有效的政策实施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在政策实施中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措施? 这些行动措施对政策内容产生了何种影响?
(4)公共政策效果的评价:按照什么样的标准去评价政策的实施效果与影响? 由谁去评价政策结果? 政策评价的结果是什么? 政策是继续执行、发展、还是终止?
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要素有:政策问题、政策目标、政策方案、政策模型、政策资源、政策评价标准、政策效果、政策环境和政策信息。
3. 政策产出
【答案】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4. 一般环境
【答案】一般环境是指作用和影响公共政策的所有外部因素的总和,进一步可以划分为地理
自然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一般环境是政策系统存续和运行的基础,对政策系统的组织特性和功能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是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价的宏观背景和总体性框架。
5.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是指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当两个以上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就超出了个人的界限,呈现出团体性或社会性,涉及到具有组织共享性的团体利益和具有社会分享性的社会利益,就需要通过团体协商、公共选择等机制来加以解决的问题。
6.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政策实施中己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面对高昂的沉淀成本,决策者往往进退两难。一方面,政策己经被证明为无效的或失败的,继续投入资金只会扩大损失; 另一方面,如果放弃,那么己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将因政策的终止而付之东流。对决策者来说,不计较政策目前的效果,让其再持续一段时间以观后效,似乎是明智而保险的做法。
二、简答题
7. 分析公共部门服务绩效的一般评估指标。
【答案】绩效管理是指利用绩效信息协助设定同意的绩效目标,进行资源配置与优先顺序的安排,以告知管理者维持或改变既定目标计划,并且报告成功符合目标的管理过程。绩效管理最核心的环节莫过于绩效评估,而绩效评估最困难者莫过于确立衡量的指标体系。
(1)从理论上讲,建构绩效指标,可以使用一个包括下面四个方面的模式:①输入,包括提高服务所需的资源,如人员、物力、财政; ②过程,包括传送服务的路途; ③输出,即组织活动或提供的服务; ④结果,是指每一个产出或服务所产生的影响。
(2)政府绩效的一般评估指标
①经济
在评估一组织的绩效时,首要的间题便是:“某组织在既定的时间内,究竟花费了多少钱? 是小是按照法定的程序花费金钱? ”这是经济这一指标首先要回答的问题。经济指标是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水准。经济指标关心的是“投入”的项目,以及如何使投入的项目作最经济的利用。即经济指标要求的是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经济指标并不关注服务的品质问题。
②效率
a. 效率要回答的问题是:“机关或组织在既定时间内,预算投入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效率指标通常包括:服务水准的提供、活动的执行、服务与产品的数目、每项服务的单位成本等。如医院可以计算病人求诊人数; 图书馆可以衡量借书册数; 大学可以用学生接触老师的时数衡量其成果。因此,效率简单地可以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
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加以表达与比较。
b. 效率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生产效率,它是指生产或提供服务的平均成本。另一类是配置效率,指组织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否能够满足利害关系人的不同偏好。也就是讲,在政府部门所提供的种种项目中,如国防、社会福利、教育、健康等,其预算配置比例是否符合民众的偏好顺序。经济学家所讲的帕累托最优就是指资源的配置能否产生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传统经济学家认为,当供应者和制造者都有相当数目时,市场本身就具有这种达到最适境界的机能。不过,如果消费者没有太多的选择时,能否达到帕累托状态,则是一个问题。
③效果
a. 以效率作为衡量指标,仅适用于那些可以量化的或货币化的公共产品或服务,而许多公共服务性质上很难界定,更难量化,而分配效率亦不易理解。在此情况下,效果便成为衡量公共服务的一个重要指标。效果关心的问题在于:“情况是否得到改善? ”这样,效果通常是指公共服务实现目标的程度,又可称为公共服务对于标的团体的状态或行为的影响,如福利状况的改变程度,使用者满意程度,政策目标的成就程度等。
b. 效果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以产出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加以衡量,效果关心的是“目标或结果”。效果可以分为两类:①现状的改变程度,例如国民健康状态、水质的净化程度、道路的耐用程度; ②行为的改变幅度。
④公平
传统上公共行政与管理重视效率、效果,而不大关心公平问题。自新公共行政以来,公平问题日益受到广泛重视,并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指标,它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的待遇吗? 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能够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因此,公平指标通常是指接受公共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所质疑的公正性,通常无法在市场机制中加以界定出来。公平的指标相当难以衡量。公共行政学者弗里德里克森曾提出社会公平的复合理论,认为社会公平可以分为下列类型:a. 单纯的个人公平,系指一对一的个人公平关系; b. 分部化的公平,系指同一类别下的公平关系; c. 集团性的公平,指团体或次级团体所要求的公平; d. 机会公平,如两个人都有相同的几率能够谋得某项职位; e. 世代间的公平,指这一代与未来一代之间的公平。
总之,以上为评估政府绩效的一般指标,在对政府绩效进行评估时,只有遵守其指标,政府绩效考核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8. 简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答案】著名的公共管理专家胡德(C.Hood )曾归纳了新公共管理的七个要点:
(1)即时的专业管理(hands o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这意味着让公共管理者管理并承担责任。
(2)标准明确与绩效衡量(explicit standards and measures of performance).
管理的目标必须明确,绩效目标能被确立并加以衡量。
(3)强调产出控制。用项目与绩效预算取代传统的预算,重视实际成果甚于重视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