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概念题

1. 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

【答案】自上而下的采访方法,是采访方法的一种,是指记者在到达采访日的地之后,先和领导机关接触,了解领导意图,了解全面情况,从中发现新闻线索,然后再逐级深入下去的活动方法。采取自上而下的方法,可以使记者较快地掌握情况,选准采访对象,有目的地深入,避免盲目性。

2. 缓报

【答案】缓报是指当有些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一时不明,出于政治考虑而缓一点进行报道。缓报不等于不报,而是弄清情况后再报。缓一点报,表面看慢了点,实际是退一步进两步,争取主动。也有另一种处理办法,先简报,不予评论,待弄清情况后再详报,再评论。缓报是属于报道的策略问题。

3. 视觉采访

【答案】视觉采访,简言之,是指用眼睛采访。视觉采访主要发挥眼睛的作用。记者在采访时,视觉采访往往和直面采访同步进行,例如在访问时,不仅日间,而且眼看。有时候,视觉采访也可以独立进行,随时随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对记者而言,视觉采访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认识和发挥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眼睛在采访中的作用,最主要的可概括为六个方面:①接收信息; ②发现线索; ③识别美丑; ④辨别真伪; ⑤洞察本质; ⑥捕捉情景。

4. 公开采访

【答案】公开采访是一种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记者在找到被采访对象之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寻求对方的支持与合作,这是记者最常用的采访方法。

5. 观察力

【答案】观察力是指记者对客观事物的敏感、捕捉和分辨的能力,而不仅是指记者的眼力、目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记者善于从一般的现象中捕捉到不一般的东西,更善于透过各种表象,甚至是假象,把握住事物的底细和本质。

6. 新闻真实性

【答案】新闻真实性是指新闻作品报道事实所达到的与事实实际情况的吻合程度。它的基本

要求是,据实报道,如实报道。在新闻写作中,任何虚构都是与新闻真实性的要求背道而驰的,因而是应当严加拒绝的。

7. 记者调查研究的时效性

【答案】记者调查研究的时效性是指记者调查研究要求快,讲究效率,这是由新闻的时效性决定的。重大事件发生后,记者要迅速赶到现场,迅速采写,迅速报道。在当今世界上,对调查研究速度的要求,记者这一行是最快的行业之一。对记者,有些报道不是以天计,而是以时计,以分秒计。新闻传递工具的进步,大大加快了新闻传递的速度。电视这一电子新闻媒介的发明,可以快到这样一种程度,在事件发生的同时,记者在现场直播,同步向观众报道新闻。

8. 抓新成就

【答案】抓新成就,是指抓各行各业的新成就,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采访报道新成就的目的,在于通过活生生的事实,宣传党的正确领导,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威力,宣传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宣传科学的成就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宣传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宣传我国国力的增强,以教育鼓舞全国人民,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

9. 参与性观察

【答案】参与性观察,又称参加性非匿名观察,是指记者既亮明身份,又参与采访对象的一些活动,同时,又随时随地观察现场的情景。这种观察能使记者全身心投入采访,体验到现场的气氛,获取切身的感受,能加深记者对于被观察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也能缩短双方的心理距离。采用这种力一式应避免记者带有过强主观性,产生一定偏见。

10.《中国的西北角》

【答案】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所著。通过巡回采访,系统的介绍了红军长征的行踪等情况,第一次把抗日战争的大后方一一中国西北的社会状况展现在世人面前。以通讯的方式,既有丰富的地理历史姿势,又透露了重大的政治信息,为我国的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

11.旁观性观察

【答案】旁观性观察,又称非参加性公开观察,是指记者亮明身份,直接在现场进行目击采访,从观察者的角度来审视现场情景和事件的发展。这是最经常、最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这种观察中,记者一般不参与现场活动,也不介入争端,只是用眼睛像摄像机那样,机灵而客观地“摄取”现场的各种情景。

12.反映情况

【答案】反映情况是指以写内参稿的形式,反映那些不宜公开发表,但对编辑部和党政领导

机关有重要参考价值的情况。广义而言,公开的新闻报道也是反映情况的一种形式。记者因职务的关系,跑的地方多,接触的面广,同上上下下各种人打交道,无疑能比较迅速地掌握较多的新情况。正因为这样,党中央不仅要求记者搞好公开报道,而且历来重视记者反映情况。

二、简答题

13.急报、缓报、不公开报各自的适用情况有哪些?

【答案】(1)急报

大多数突发事件,包括重大突发事件,都是可以公开报道的; 而且要急报,分秒必争,尽快把信息传递出去,让人民知道、让党知道、让政府知道,以便采取对策。急报、争第一,往往成为新闻竞争的焦点。

(2)缓报

有些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一时不明,从政治上考虑,缓一点报,也是需要的。缓报不等于不报,而是弄清情况后再报。缓一点报,表面看慢了点,实际是退一步进两步,争取主动。也有另一种处埋办法,先简报,不予评论,待弄清情况后再详报,再评论。缓报是属于报道的策略问题。

(3)不公开报

在当今科学发达的信息时代,不公开报的突发事件只是极少数。1993年我国国内曾发生多起歹徒劫机飞往台湾的事件,开始的劫机事件,国内媒体曾公开报道,后来劫机次数多了,就没有一一报道。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类事件重复报道多了,在人们心理上会投下阴影,引起不必要的恐慌,产生副作用。报与不报,要看对人民有利无利。凡不宜公开报的,应写成“内参”,向党或政府反映。

14.人物专访有何特点?

【答案】相比较人物通讯、人物消息等体裁,专访的特点有:

(1)针对性

相对而言,专访要比一般通讯体裁更讲究针对性,选择的人和事及问题,应具有明确的背景和强烈的现实性,不能随便访问,也不能泛泛问问,得有明确目的。

(2)代表性

访问什么人、提及什么事,要求具有代表性,即典型性。如台湾现当权者给统一祖国设置障碍,造成一部分台商到大陆投资办企业疑虑重重,那么就访问对台办公室主任; 教育部准备实行素质教育,怎么贯彻执行等,就访问教育部部长。

(3)适合性

环境对人的心境影响很大,也常常影响访问的气氛。美联社记者休·马利根说过:“假如让你选择访问的场所,要设法做到在后台约见演员,在车站约见侦探,在会议室约见法官,在室外竞选讲台约见政治家,在栏圈里约见野牛骑士,这样如果没有恰当的话可供引用的话,你至少也可以从他所在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主题。”专访通常讲究访问时机的选择和访问场合的选定,常常时机和场合选择得适当,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