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硕士]之新闻采访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第一手材料
【答案】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间环节和中介人转述,直接从客观事物或事件现场得来的材料。它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对记者而言,第一手材料最接近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源,较之第二、三手等间接性材料,它的可靠性、准确性的程度更高,还可以作为间接性材料订正、检验的重要手段和途径。要注意对材料进行认识上的加工:①核实材料的真实性:②鉴别材料的全面性:③判定材料的深刻性。
2. “走转改”
【答案】“走转改”,是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在新闻领域倡导联系实际、深入基层的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这项活动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记协五部门2011年8月共同提出,倡导在全国新闻战线组织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这项活动致力于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等。
3. 采写典型
【答案】采写典型,又称“下马观花”,是记者深入一点,专门考察某一个典型的活动,这种采访方式是典型报道的需要,其特点是深入、细致,调查系统周密。在采访中与进行综合报道的“面”上的采访相对,常采用两者结合,即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采访。
4. 剪报
【答案】剪报是指把报纸上有价值的内容剪切下来,贴到各有目录索引的本子上。剪报与其他积累资料的方式相比具有方便和量大的优势。记者在进行剪报时首先要做好剪报的整理工作,其次要有针对性地选择剪报内容。
5. 《上海报》
【答案】《上海报》是上海地区党组织办的报纸,1929年4月17日创刊。该报工作人员最初除画画(还兼任校对)的1人外,“只有1人专任编辑,所以编辑主任实际还兼任采访发行全部下
作,后来人手虽有增加,但因内容的改进,仍旧感觉人手不够”。先后任过该报编辑的有李求实(伟森)、谢觉哉等六七人。
6. 机动记者
【答案】机动记者是指任务不固定,往往是为了完成某一项任务,直接受总编辑或编辑部派遣和调动的记者。机动记者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新闻单位的记者一般分线,一般是固定跑市政、交通、医疗等各行业各部门。但有些突发事件,或是没有固定分线的,或策划选题,就由机动记者去跑。
7. 网络采访
【答案】网络采访是借用网络进行的采访。它仍属于采访方式范畴。网络采访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为了撷取新闻素材,运用网络技术和网络手段,获取一切相关信息的活动和过程。它强调的是网络采访的信息收集功能。狭义的网络采访是指新闻记者在无法亲临现场、也不能用或不宜用电话采访时,借助互联网络,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室、电子公告牌、新闻组、网络调查等工具,与确定或不确定的采访对象进行数字化交流,以获取相关信息,弥补传统采访方式的不足所进行的活动。它突出强调网络采访的条件性和辅助性功能。
8. 公开采访
【答案】公开采访是一种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记者在找到被采访对象之后,出示证件或名片,公开记者身份,说明采访意图,寻求对方的支持与合作,这是记者最常用的采访方法。
9. 报道思想
【答案】报道思想是指新闻单位制定的用于指导新闻报道的方针和具体实施的方法,主要是解决应该报道什么,不应该报道什么,应该怎样报道,不应该怎样报道等问题。它是根据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工作重心以及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贯穿于新闻工作的整个流程。
10.缓报
【答案】缓报是指当有些重大突发事件情况一时不明,出于政治考虑而缓一点进行报道。缓报不等于不报,而是弄清情况后再报。缓一点报,表面看慢了点,实际是退一步进两步,争取主动。也有另一种处理办法,先简报,不予评论,待弄清情况后再详报,再评论。缓报是属于报道的策略问题。
11.显性采访
【答案】显性采访是指记者为完成一定的采访任务而亮明自己的身份和意图的一种采访方式。亮明身份,文字记者通常靠所在单位的介绍信或记者证; 广播电视记者除介绍信或记者证外,还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例如中央电视台的记者,采访用的话筒就注明“CCTV" 。这样做,既表明记者
的身份,又防止假冒记者招摇撞骗。显性采访是记者采访的主要方式,在通常情况下都运用这种方式。
12.带主观框框调查
【答案】带主观框框调查,是指“背鞋找脚”、“按图索骥”式的调查。这种调查,用事前想好的框框去套实际,合则取,不合则舍,结论不是产生在调查研究的末尾,而是在它的先头。这种调查,和有意弄虚作假在性质上虽有所不同,但它是主观主义作风的一种表现形式,是调查研究的大忌。这种主观主义的求证方法,在有些人看来很省事,其实很有害,因为它不是从事物的总和中去把握事物的本质,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结果必然得出歪曲事物本质的结论。同时带主观框框调查,还容易导致这样的后果:“两耳不闻题外事,一心只想塞框框”,看不到实际生活中出现的新变化,新问题,题目会越来越少,思想会越来越狭窄,报道会越来越简单化。如此发展下去,记者会变得懒惰起来,在采访中不动脑筋思考,不愿付出艰苦的劳动。
二、简答题
13.简述新闻线索的特点。
【答案】记者应当严格区别新闻事实(事件)与新闻线索的界限,这就需要从掌握新闻线索的特点入手。
(1)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多数新闻线索显得较为简略,没有过程,更没有细节,基本上不可能做到新闻五要素俱全。实际上新闻线索是一个关于新闻事实(事件)的简单信号,记者必须在此基础上深入采访,才能使信息由零散变得完整,由简略变得详尽。当然,有时候新闻线索本身就己经比较详细,甚至还有细节,但这种J 清况是不多见的。将别人已经报道的新闻事实作为自己采访的线索,可能会出现上述情况。这样的线索一般来说已经有了一个采访的良好基础,会使采访进行得相对顺利。
(2)相比于新闻事实(事件),新闻线索往往是比较零碎的,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新闻线索才可能比较完整地展现在人们面前。在一个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件的结果与原因等,存在着一定的逻辑联系。然而,在记者进行深入的实地采访之前,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不过是一些“信息碎片”。它们有的很明确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就像钓鱼时漂在水面上的浮标,构成了新闻线索; 而有的却相当隐蔽,不费一定工夫无法将它挖掘出来。
(3)新闻线索稍纵即逝。与新闻事实(事件)一样,新闻线索也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往往在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消逝,且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极小。一个反应迟钝的记者,一个在思想上完全没有准备的记者,很有可能会屡屡失去抓住新闻线索的机会。
(4)新闻线索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新闻事实(事件)的发生有其必然性,但也有一定的偶然性,作为新闻事实(事件)信号的新闻线索的闪现当然更具有偶然性。新闻线索可以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出现,但当人们希望它出现时,它往往消失得无影无踪,它的出现似乎无规律可循。
(5)新闻线索涉及较多的是表象,可能确有其事,也可能只是假象,或者是真假混杂。其可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