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西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考研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及答案3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碎片化是指碎片化以及与碎片化相伴随的传播领域的受众的分化。碎片化时代,受众被电视、报纸这些传统观念中的大众媒体垄断的局面逐渐被打破,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更趋多元,媒体的专业化程度更为深入,针对特定受众群的媒体大量出现,尤其是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更是独占鳌头。媒体市场格局演变的最终原因是受众,大众媒体衰落,多种媒体并存,是“受众碎片化”的最直接表现。
2. 媒介环境
【答案】媒介环境是对媒介置身的环境的静态考察,主要研究媒介存在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新闻传播制度。媒介环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生活环境和传播环境,对于媒介自身的生存发展来说则是媒介的生态环境。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媒介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微观上研究媒介环境中的媒介变迁、转化和传播规律,探索它们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等。
3. 新闻传播起源的“好奇说”
【答案】新闻传播起源的“好奇说”是唯心论者对于新闻起源的一种观点。“好奇说”单纯地从人类的好奇心理甚至生理需要去解释新闻传播活动的起源,该观点认为,人总是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心理。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是新闻欲的源泉,形成报刊的最根本的条件是好奇本能。正是这种好奇心,产生了新闻传播活动。这种观点试图从人的心理或生理上去寻找新闻产生的根源,用人类对于事物的好奇心和兴趣、或人的欲望本能来解释新闻这一意识形态的物质根源,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4. 现实受众
【答案】现实受众是指坚持接触和利用新闻传播媒介的人。现实受众使新闻传播有现实的作用对象,生存和发展的动力保证。现实受众很少直接介入信息作品的预构、即构和初期编码,但在新闻作品问世后,他参与对作品的传播与扩散,同传播者的后续对话和沟通,对符号意义的挖掘和创造。从总体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现实受众与潜在受众的多寡,取决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政治、科学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以及新闻传播媒介的普及程度。
二、简答题
5. 新闻记者担负的社会责任有哪些?
【答案】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缭望者,肩负着报道事实、维护社会正义的神圣使命。在新闻工作中,新闻记者应当坚持下列责任和伦理准则:
第 1 页,共 4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