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84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案】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
(1)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院、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等。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是国家。
(2)观念上层建筑
观念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在这个意义上,观念上层建筑又被称为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观念上层建筑中,往往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但只有反映并服务于该社会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才能决定该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性质。
(3)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
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互相区别,又互相依赖、互相作用、互相转化。
①政治上层建筑是在观念上层建筑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②政治上层建筑尤其是国家制度一旦形成,对于生活在该国家中的人来说,又成为一种外在的环境和既定的现实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③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作为一个整体,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观念既反映经济又反映政治,并反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总之,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2. 如何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答案】(1)否定之台定规律的普遍性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中普遍地起作用的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己为人类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发展所证实。
(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特殊性
①不同性质的事物具有不同的否定形式;
②任何事物发展的道路都是曲折的,但其曲折性表现是大小相同的,即:不同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小同的曲折性。
总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是特殊的,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具体地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能把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更不能把它当做僵死的公式,形式主义地到处乱套。
3. 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的“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正确认识事物的“量”包括:
(1)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事物的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改变事物的质。尽管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也是不能分开的。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量; 离开一定具体事物的所谓纯粹的量,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仟何量都是一定事物的量。
(2)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人们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考察事物一定方面的量。
4. 为什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
【答案】“自我异化和自我异化的扬弃走的是同一条道路”这句话出自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是马克思考察共产主义的出发点。
(1)含义
①异化的过程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异化使人丧失主体性和主体意识,约束人的自由,控制人的发展; 在异化的过程中,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通过调控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克服异化,扬弃异化。
②异化为异化的扬弃准备了物质条件、思想条件、组织条件。
异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通过异化劳动不断为克服异化、扬弃异化准备物质条件,积累财富的过程,同时也是人们认识异化的产生和扬弃的过程,还是无产阶级不断壮人,不断开展斗争的过程。
(2)具体分析
这句话实质上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异化进行了剖析,即:异化是人类社会矛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活动,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异化本身束缚了人的发展,但对异化的克服和扬弃又为人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可见,异化虽然与自由对立,但其最终是朝向自由的。可以说,异化和异化的扬弃作为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双方,其统一性表现为两者相辅相成,同时产生并同时消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对立性表现在两者产生至消亡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进行着“异化一一调整实践活动,克服异化一一异化……”的矛盾运动过程。人作为活动主体在这一历史过程中通过异化与异化扬弃的矛盾而不断实现自身的发展。
(3)评述
异化与异化扬弃是同一历史过程中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而这一过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经阶段。纵观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异化现象从自然形成的分工出现后就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人类社会在异化与克服异化的过程中实现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5. 整体和部分是怎样的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好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答案】(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原来的意义,另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
②整体和部分相互作用。一方面,各个部分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可以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另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着统一的方向发展。
③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而是按一定联系或关系结合在一起的,整体不等于部分的总和,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2)在实际工作中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需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着眼于整体,局部服从整体,反对片面强调局部、以局部利益损害整体利益的个体主义和分散主义。同时还要考虑和照顾到局部,承认局部的相对独立性和一定的重要作用,反对片面强调整体利益,抹煞局部利益的绝对的整体主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要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结合起来,统筹兼顾、立足整体,才能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6. 简述无产阶级的群众观点的内容。
【答案】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于具体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权重观点。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贡献。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无产阶级的各项事业,都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只有依靠人民群众自觉的努力和斗争,才能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的胜利。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无产阶级政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活动的根本出发点。
(3)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实际工作中就是要一切想人民群众负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及其成员,要把向人民群众负责作为自己言行的最高准则。
(4)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自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党的各种正确意见和主张,本质上都是群众经验的总结、群众智慧的结晶。要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的源泉,个人的才能总是有限的。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贯彻和运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7.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过程。
【答案】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形成了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