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货币银行学2000考研试题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研真题
● 摘要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
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金融学 科目:货币银行学
一、名词解释 (每题4分,共20分)
1.基准利率
2.居民储蓄分流
3.直接信用控制
4.金融相关率
5.资本外逃
二、简述(每题10分,共40分)
1.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主要差异何在?
2.简述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3.简述通货膨胀目标制。
4.简述资本管制、货币政策有效性和汇率制度选择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论述 (每题20分,共40分)
1.结合现代货币创造原理,谈谈发展直接融资对我国货币供给机制的影响。
2.试述金融全球化原因、内容及其对我过金融发展的影响。
答案部分
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院
2000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专业:金融学 科目:货币银行学
一、名词解释 (每题4分,共20分)
1.基准利率:指在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基础利率,其水平和变化决定其他各种利率的水平和变化。中国的基准利率事实上是一种“法定利率”,一般由中央银行制定并且规定金融体系中的其他利率以此利率为准或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确定。1984年以前国家银行制定的利率起着基准利率的作用,其中又以一年期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的核心,其他利率都参照这一利率加以确定。1984年以后中央银行体制开始确立,基准利率则为中央人民银行对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鉴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如此滞后,要最终形成完全以市场为基础的基准利率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2.居民储蓄分流: 指居民由于获得了种类越来越多而且是越来越具有吸引力的金融投资机会,把存款取出进行股市投资、国债投资和外币存款等。影响居民储蓄分流的主要因素很多,主要有:利率下调、提高或恢复征收利息税、居民投资观念和消费观念的转换。
3.直接信用控制:指中央银行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以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进行控制。其手段主要包括利率最高限额、信用分配、流动性比率、直接干预及开办特种存款等。
利率最高限额是规定商业银行对定期及储蓄存款所能支付的最高利率,目的在于防止银行用抬高利率的办法竞相吸引存款,以及为了取得高回报在资产运用方面承担过高的风险。信用分配是指中央银行根据金融市场状况及客观经济需要,分别对各个商业银行的信用规模加以分配,限制其最高数额。流动性比率即流动资产占存款的比率,与收益率成反比;限制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比率目的是为了限制其信用扩张。直接干预指中央银行直接对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放款范围等加以干预,如直接限制放款额度、规定各家银行的放款或投资范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