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学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 摘要
一、概念题
1. 事前评估
【答案】事前评估又名预评估,是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可预测的评估,评估内容必须包含:①对政策实施对象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 ③对政策可行性进行评估; ③对政策执行后可能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预先评估。其特点是将评估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了事前的预测和控制,有利于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产生更好的效果。
2. 行政组织伦理
【答案】在行政机关群体作为行政伦理主体的意义上,行政伦理是指行政体制、行政领导集团以及党政机关在从事各种行政领导、管理、协调、服务等事务中所遵循的政治道德和行政道德的总和。行政组织伦理是针对行政建制的伦理规范而言的。作为一种有效的外部控制力,行政组织伦理的作用对象既是行政成员也是行政机构。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行政组织伦理可以被看作是注重客观性的伦理规范。其基本内涵包括:①程序公正的基本准则; ②民主责任的伦理导向; ③行政组织信任包括行政组织间、行政组织与公务员间、行政组织与公民间的信任。从影响上讲,缺乏信任的组织无伦理可言,因为信任是组织有效活动的基础。行政组织的运转与改革应该与信任联系在一起。
3. 车辆管理
【答案】机关车辆包括机关单位用于工作或生活服务的非私人所有的机动车辆,机关车辆管理的内容可分为业务管理与用车制度管理。业务管理主要以车辆本身以及驾驶、维修与管理人员为对象,技术性强。用车制度管理是以车辆服务的接受者或享受者为对象的管理,与业务管理相比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它不仅关系到机关用车需要的保证,以及车辆使用的计划、经济与合理,而且与廉政建设的要求直接相关。各机关单位在制定用车制度时既要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又要坚决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机关用车的规定。
4. 人事行政
【答案】人事行政是以国家行政人员或公务员为主要对象的一系列管理理论、法规、制度、政策、措施的总和,是国家行政机关对其工作人员依法管理的一系列活动。即是政府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它同其他领域的人事管理一样,需要遵循人事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原则。
5. 行政领导者职位
【答案】行政领导者的职位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并赋予其应履行的责任的统‘体。职务和责任是构成行政
领导者职位的两个不可缺少的要素。
6. 编制
【答案】编制一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编制是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内人员的数额及职位的配置。广义的编制则指一个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规格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
7. 行政信息微观管理职能
【答案】行政信息微观管理职能主要指各政府部门内管理机构对本部门行政信息实施具体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的职能。其主要职能是在行政信息宏观管理的指导下,根据本部门行政信息利用需求,合理开发信息资源管理系统,通过对行政信息的采集、组织、检索、开发、传播和服务等,实现行政信息的有效利用。
8. 民主集中制
【答案】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有机结合的一种制度。民主制是指在国家生活中,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有权以不同的合法方式积极参加对国家大政方针、重大决策和法律的讨论,参加对国家事务、经济和文化事务及社会事务的管理,充分体现人民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集中制坚持在高度民主基础上实行合理集中,实行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这是建立全党和全国正常秩序、实现管理意志统一、行动一致的基本保证。民主和集中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体。
二、简答题
9. 简述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的内容。
【答案】在绩效管理过程中,决定绩效管理方法有效与否的是处于计划与考核间的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绩效口标和任务的达成,需要对绩效计划的实施过程和进展情况进行监控。绩效实施与过程管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持续的绩效沟通; 另一个是对员工数据、资料等绩效信息的收集与分析。
(1)持续的绩效沟通
绩效沟通是指一个管理者与员工双方追踪进展情况、找到影响绩效障碍以及得到使双方成功所需要信息的过程。绩效管理系统中,绩效计划是动态的,需要随时发现不合理和过时之处及时调整。持续的绩效沟通可以使绩效周期内的每个人,无论管理者或是员工,都可随时获得有关改善工作的信息,并就随时出现的变化情况达成新的承诺。绩效沟通的方式分正式与非正式两种形式。
(2)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绩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是指系统收集有关员工、下作活动和组织等方面的绩效信息并对此进行科学分析。
收集绩效信息的主要目的是为绩效考核、绩效改进和员工交流提供事实依据,也为其他人力资源决策提供事实依据,在绩效考核出现法律纠纷时为组织的决策辩护。
信息收集的渠道可以是组织中的所有员工,有员工自身的汇报和总结、有同事的共事和观察、有上级的检查和记录、也有下级的反映与评价。
10.简述公共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答案】不同类型的公共危机的诱因、影响方式和危害程度有很大差异,从而使政府必须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和手段。而同类型的公共危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也有其独特之处,须采取相应的应对方式。因此,对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分类、分级与分期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恰当而有效地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基础。
(1)公共危机的分类
①据公共危机产生的诱因,可分为:
a. 外生型危机。指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危机;
b. 内生型危机。指由于内部原因所引发的危机;
c. 内外双生型危机。指由外部环境与内部原因交互作用而产生的危机。
②据公共危机发生的领域,可分为:
a. 政治性危机。如战争、武装冲突、恐怖主义活动等;
b. 社会性危机。如社会骚乱、罢工等;
c. 宏观经济性危机。如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失业率居高不下、股票市场大幅变动等; d. 生产性危机。如工作场所安全事故、产品安全事故等;
e. 自然性危机。如地震、火山、流行性疾病等。
③据公共危机中主体的态度,可分为:
a. 利益一致型。在危机情境中,所有相关的利益主体具有同质的要求时,就属于利益一致型危机,大部分天灾都属于这一类型,譬如印度洋大海啸。
b. 利益冲突型。当危机中各相关利益主体有不同利益诉求时,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要求的利益主体时,就属于利益冲突型危机。
④据公共危机状态复杂程度、性质和控制的可能性等可分为:
a. 结构良好的。指危机并非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而且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程度较轻。
b. 结构不良的。危机是历史久远长期积累的问题,较大程度上涉及核心的价值和根本原则。 此外,对于突发公共事件的进行分类有: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基于产生原因、表现形式、应对措施三方面的考虑,将经济危机独立分割出来,提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和经济危机五大类。
对公共危机做出详细划分,一方面为应对危机的公共部门提供具体的依据,有助于公共危机管理的展开; 另一方面也为公共危机管理研究构建起大致的框架,让探讨更为深入细致。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