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新疆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806经济学基础之政治经济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试论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
【答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道路是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途径,而我国_元经济的关键是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实现城镇化是对我国实现二元经济现代化意义重大。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②针对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采取综合措施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第二,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发展乡镇企业,壮大县域经济,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第三,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改革集体林权制度。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龙头企业发展。
第四,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③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④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业,要特别注意强化以下几点:
一是增加农业投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设施支撑。
二是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支撑。
三是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建设完备产业体系,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支撑。
四是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市场体系支撑。
五是大力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发展现代农业的人力资源支撑。
(2)城镇化道路
发展中国家一般以农村城镇为中心,发展以当地资源为基础的小型劳动密集型工业,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从而推动二元经济的现代化。
我国改变二元经济现状还有自己的特点:首先,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多层次多渠道的,既有离土不离乡,去小城镇就业; 义有不离土也不离乡,在经营农业的同时兼营家庭工业和家庭运输业等; 还有离土离乡,到城市就业; 其次,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顺序也是灵活的。就我国而言,农业剩余劳动力可以同时向第一、三产业转移,其中第三产业吸收剩余劳动力的潜力较大。所以,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此外,强调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推动非农产业发展,不能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经济发展理论认为,现代化农业对经济增长能做出重大贡献。因此,改变_元经济现状的关键是如何把传统农业改造成高效率的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在于引进新的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即现代农业科技。因此政府投入农业的资金要向农业科技倾斜,帮助农业部门进行科技开发和推广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
2. 简述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
【答案】(1)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的内容
①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②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
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即市场价格这时不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
③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排除各个企业之问利润率的差别。个别企业由于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它生产的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就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能获得超额利润。
(2)马克思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
①它发展了劳动价值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理论上的一个重大问题,即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
②这一学说也具有重大的革命意义。生产价格理论从阶级整体上揭露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阐明了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不是个别人之间的利益冲突,而是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对抗。
3. 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马克思所有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整个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并支配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关系,其作为经济范畴,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2)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性质决定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它表现为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对生产条件的排他的占有或归属关系。人对物的这种意志关系,最初可能是作为一种习惯和传统被人们自觉遵守和维护,之后,在财产冲突的作用下,才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而作为一种权利保护起来。
(3)财产权利关系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马克思不否认所有权中体现的人与物的关系,而是要从这种人与物的关系中揭不出人与人的关系。财产权利,只能在一定的经济关系中才存在。
(4)产权对主体要有经济意义,即财产主体要从中获得一定利益。财产主体必须作为财产的承担者,通过一定的经济交往过程,使财产的权和利得以实现。这样,产权在实现过程中就有着明确的经济界区,它规定主体在经济交往中行为和权利界限。就是说,产权是被特定的经济关系所规定的主体在一定界限内对客体的各种权利,这种权利规定着财产人格化主体在经济交往中的行为和目的以及行为方式。
4. 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答案】社会资本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因此,研究社会再生产,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实现价值补偿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考察社会总产出的各个部分在转化为货币形式之后,又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和服务,即实现物质补偿的问题。社会总产品和服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经过流通进入消费,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使用价值上得到替换,这就是社会总产出的实现。这个过程是在市场上完成的,因此,市场实现问题是研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