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东北财经大学国民经济学801经济学之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结构性失业
【答案】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其特点是既有失业,又有职位空缺,失业者或者没有合适的技能,或者居住地点不当,因此无法填补现有的职位空缺。
结构性失业经常被认为是摩擦性失业的极端形式,它不能通过扩大总需求予以解决。一般认为对就业有严重影响的比较重要的结构变化有:消费者趣味的变化、技术水平的变化、人口增长速度的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消费者趣味、技术水平的长期变化以及政府政策的变化会新产生一些行业,也会淘汰一些行业,从而造成失业。人口的增长既能影响生产又能影响劳动力供给,所以也会影响失业。
2. GDP 与GNP
【答案】(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国民生产总值(GNP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的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GDP 与GNP 这两个统计指标在统计思想上反映了是按国土原则还是国民原则进行统计
GDP 按国土原则进行统计,的区分。凡是在本国领土上创造的收入,不管是否由本国国民所创造,都被计入国内生产总值。GNP 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国民生产总值。
(3)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 )是指本国生产要素在世界其他国家获得的收入减去本国付给外国生产要素在本国获得的收入。因此,国内生产总值就可以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国外要素支付净额获得,即GDP=GNP-NFP。
3. 通货膨胀
【答案】当一个经济中的大多数商品和劳务的价格连续在一段时间内普遍上涨时,宏观经济学就称这个经济经历着通货膨胀。理解通货膨胀这个概念的关键在于:通货膨胀这个概念引入了时间维度,价格水平的变化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 价格水平的变化在该时间段内是持续的; 价格水平的变化是显著的。
宏观经济学用价格指数来描述整个经济中的价格水平。宏观经济学中常涉及的价格指数主要有GDP 折算指数、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者价格指数。有了价格水平(价格指数)这一概念,就可
以将通货膨胀更为精确地描述为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价格水平持续地和显著地上涨。通货膨胀的程度通常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
4. 适应性预期
【答案】(1)适应性预期指各个主体根据他们以前的预期的误差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在t-1时期所做的对; 时期价格水平的适应性预期定义为
期值与实际值的差距,λ为调整系数,其中,为预决定了预期对过去的误差进行调整的幅度。
(2)“适应性预期”这一术语由菲利普·卡甘于20世纪50年代在一篇讨论恶性通货膨胀的文章中提出。由于它比较适用于当时的经济形势,因而很快在宏观经济学中得到了应用。适应性预期模型中的预期变量依赖于该变量的历史信息。
(3)适应性预期在物价较为稳定的时期能较好地反映经济现实,西方国家的经济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正好如此,因此,适应性预期非常广泛地流行起来。适应性预期后来受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批判,认为它缺乏微观经济学基础,适应性预期的权数分布是既定的几何级数,没有利用与被测变量相关的其他变量,对经济预期方程的确定基本上是随意的,没有合理的经济解释。因此,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的“理性预期”逐渐取代了“适应性预期”。
5. 索洛剩余
【答案】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式中,为总产出增长率,为劳动的增长率,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为索洛余量。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二、简述题
6. 试用AS-AD 模型说明在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下,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为什么无效? 那么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才能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答案】(1)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无效的原因分析
AS 曲线向左移动造成经济生活中的滞胀现象。不利的总供给冲击是指总供给下降,传统的总
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
如图所示,在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下,即在滞胀条件下,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是无效的。这是因为,面对总产出水平的下降,政府应该采用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AD 曲线向右移动达到新
的均衡点,在新的均衡点上,产出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但是价格水平更高,经济中的通货膨胀水平更高,因此传统的总需求管理政策在解决滞胀的问题上是失效的,因为它不能使价格和产出同时达到原来的充分就业产量水平。
图 不利的总供给冲击的后果
(2)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可采取的措施
政府可以采取措施同时增加总供给和总需求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使得产出回到均衡水平,价格水平保持相对稳定。具体来说,政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应对不利的总供给冲击:
①提高企业生产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供应量。
②增加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提高消费水平和企业的产出水平。
③降低利率水平,增加消费和企业的投资。
7. 试从总需求、总供给以及通货膨胀的预期三个方面,分别讨论:
(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2)用宏观经济政策解决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3)如果上述宏观经济政策能够解决通货膨胀问题,那么其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答案】(1)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
①从总需求角度:当产出己达到充分就业水平时,如果总需求仍小断增加(假设政府仍然持续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则将造成通货膨胀。
②从总供给角度:因为生产成本(如原材料成本)上涨,使得总供给曲线向左移动,从而引起价格水平的持续上升。
③从通货膨胀的预期角度:当经济遭受冲击,以致实际物价水平上涨时,如果人们预期物价将加速上涨,医而加速采购商品,那么这将使实际物价水平进一步快速上升,从而再度引发人们对通货膨胀上升的预期。
(2)解决通货膨胀的有效性
①从总需求角度:如果政府不继续扩张信用,而将货币供给维持在特定的水平上,则经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