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硕之《中国新闻事业史教程》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4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申时电讯社
【答案】申时电讯社是大革命时期重要的通讯社之一,发起于1925年,正式成立于1928年。1925年,时任《申报》总经理的张竹平联络《申报》、《时事新报》两报的部分编辑,在工作之余将两报的各方专电加以编辑,发给一些报纸采用。这种办法受到欢迎,采用者增多,于是在1928年正式成立申时电讯社。1932年,该社与110多家报社签订了供稿协议,1934年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和董事会,在北京、天津、汉口、香港等地设有分社。1937年上海沦陷时停办。
2. “小报”
【答案】小报始见于宋代,没有固定的报头和名称,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非官方报纸,标志着民间办报的开端和封建官报大一统局面的终结。流行于社会上的“小报”并非出于一家之手,“小报”只是当时人对这种类型的非官方报纸的习惯性称呼,是邸报的一种补充,没有自己的言论。小报的特点主要有:①是一种以刊载新闻和时事性政治材料为主的不定期的非官方报纸; ②肇始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开始称为“单状”; ③发行人为进奏官、使臣或“书肆之家”,也有赖以为生的专门刺探消息者; ④信息灵通,时效性较强,报官报所未报,也有虚假信息; ⑤读者范围广,既有手抄,也有印刷; ⑥屡遭查禁,但屡禁不止。
3. 《每周评论》
【答案】《每周评论》是陈独秀、李大钊等《新青年》同人创办的小型4开政治报纸,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于1918年12月22日在北京创刊,次年8月被北洋政府查禁。《每周评论》不仅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议论精辟,而且在报纸类型上也是一种机关报。它与《新青年》相互配合补充,“重在批评事实”把思想文化斗争和政治斗争紧密结合起来。《每周评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团结了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不仅具有反帝反封建的鲜明色彩,而且显示出社会主义倾向。但后因陈独秀被捕和李大钊出走,在胡适主持下,改变了革命的政治方向,转而大肆宣扬实用主义。
第 1 页,共 9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