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专业学位]之传播学教程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论述题

1. 结合相关理论和社会现实,谈谈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rich )与信息贫困者(工nformation-poor )的两极分化及由此产生的新的社会矛盾。

【答案】“知沟”理论以及它的反命题“上限效果”假说的提出,反映了人们对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问题的重视。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就是财富,“知识就是力量”,它们还是带来新的财富的手段。因此,信息社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informationrich )和信息贫困者(informationpoor )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社会矛盾。

(I )“信息沟”理论

1974年,N. 卡茨曼着眼于新传播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他的“信息沟”理论,其主要观点包括: ①新传播技术的采用将带来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通量和信息接触量的增大,这对每一个社会成员而言都是如此。

②新技术的采用所带来的利益并非对所有社会成员都是均等的。

其理由是:d. 新技术的早期效果,首先会带给那些传播活跃、既有信息积蓄量大的社会群体; b. 对新媒介技术及其传播内容的接触和使用需要相关知识,这对现有信息能力较弱的人是不利的; c. 采用新技术需要经济条件或其他资源,而这些资源的现实社会分配并不均等; d. 现有信息水准的程度与采用新媒介技术的积极性成正比,主观因素也决定了前者处于有利地位。

③与人的能力相比,电脑等机器的信息处理和积蓄能力要强大得多; 既有的信息富裕阶层通过早期采用和熟练使用这些先进机器,能够比其他人更拥有信息优势。

④新媒介技术层出不穷,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其趋势更可能是“老沟”未能填平,而“新沟”又不断出现。这种状况,在新媒介的采用过程中尤其明显。

(2)对策

许多学者认为,在媒介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下,缩小社会的“信息沟”乃至“知沟”至少必须在两个方面采取具体对策:

①在“硬件”方面,必须对不发达地区或低收入阶层制定特殊的扶持政策,例如对一定收入以下的家庭或地区实行价格优惠,以推进硬件在全社会的普及程度。

②在“软件”方面,必须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媒介使用能力”(medialiteracy )。换言之,仅有了硬件的普及还不够,由于新媒介的使用伴随着一定知识和技能,如果不进行使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或教育,缩小社会“知沟”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3)“信息沟”乃至“知沟”研究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传播事业飞速发展,报刊、广播、电视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大多数省份已经有了卫星电视,在接触大众传媒方面,城乡和地区之间的信息差距大大缩小。但是,在新传播媒介领域(例如电脑、网络、移动电话),城市和农村、沿海和内地、东部和西部之间的差距则是很明显的。另一方面,在“媒介使用能力”方面,社会各阶层或群体之间的差距也正在出现并呈扩大的趋势。不少调查表明,我国电脑和网络的用户主要集中于男性、青少年、高收入、高学历阶层中,而女性、中老年、低收入、低学历者对电脑的利用则很少; 在拥有电脑的家庭中,许多人还只是作为“电子游戏机”来使用,而未能较全面地发挥它们的信息处理功能。此外,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研究这些内外的“信息沟”、“知沟”以及解决的对策,是我国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2. 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应对?

【答案】(1)报业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困境

①新兴媒体对传统报业的挑战

网络媒体为当今世界和中国的传播业营造了一个崭新的媒体环境,它以不可阻挡之势在传媒市场蔓延拓展开来。传统报业在与新兴媒体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但在重大事件的报道中表现出了无法掩饰的缺陷,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相对较差,表现单一,界面不够友好。相对于新兴媒体,在传统的传播条件下,报纸的缺陷是其无法弥补的劣势。

②报业自身的问题

a. 在我国报纸是党和政府的喉舌,肩负着正确引导舆论的使命,同时报业本身存在的资源垄断、行政干预、市场要素残缺等多种体制上的弊端,以及报业集团的粗放型产品生产,都为中国报业的良h}发展设置丁障碍。b. 当前都市类报纸不断增多,千篇一律的追求造成了同一地区报纸内容的同质化,丧失了自身的个性,最终引发相对过剩的危机。

(2)报业应对新媒体的方法

①在传统报业基础上发展多媒体

a. 加大报网的互动。新媒体并非是传统报业的掘墓人,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是一个逐渐融合的过程,而且两者融合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形成多媒体互动共赢的局面,这将会成为今后的一种趋势。将报纸的一部分内容在互联网上发行,虽然报纸的发行量下降,但是在不同的平台上报纸也会有所作为,这样就能保证报纸实际发行不会下降,对读者的影响力也不会降低。

b. 构建多媒体新闻室,实行多媒体互动。尽量将记者提供的内容,展现在不同的平台上,报纸、网络、电台、电视台等平台联合起来工作,一周七天,一天24小时,形成一个具有竞争性的团队。

②报业品牌仍需大力培育读者市场

a. 完全按市场法则操作,按企业模式运营。让报纸成为真正的市场竞争主体,并最终让报业品牌在市场中锤炼出来。

b. 报纸定位精准。形成不同的定位和固定的读者群,探索独到的经营模式,采取蓝海战略,而不是同质化厮杀的红海战略。

c. 新闻策划、活动策划到位。培养报纸忠实的读者群,提升了报纸的品牌张力与影响力。 ③差异化定位细分报业市场成为竞争优势

a. 为不同的报纸和不同的读者群提供专门性的内容产品服务。应坚持强调开发新市场的理念,而不是从其他报纸抢读者造成其发行量的降低。

b. 开展调查,研究读者群体,按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将读者分类,细分读者群不仅对了解读者的需求,提高办报质量有益处,而且对有针对性地吸引广告起到很大作用。

c. 重视采取措施降低报业的运营成本。在报纸与网络互动中,将报纸新闻内容进行重新包装。为降低编辑成本,将报纸的标题制作业务交给了专门的标题制作公司。

④引用数学模式,对受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a. 引用数学模式,将过去的数学作为历史性参考,然后在此基础上预测未来,中间做变化。 b. 使用监控系统,弄清卖报点和加盟零售商的情况,对产品促销活动和未来盈亏进行预测。

3. 有人认为:公众不过是制造舆论的原材料而己。有人指出:“谁在这里和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请你分析这类观点。

【答案】(1)“公众不过是制造舆论的原材料而已”一句,主要的意思是把公众看成一种可以利用的工具,通过煽动和引导公众来制造自己需要的舆论氛围。“谁在这里和那里听到了公共舆论而不懂得去藐视它,这种人决做不出伟大的事业来。”一句出自黑格尔。黑格尔认为: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公共舆论中不值一顾的是它的具体意识和具体表达,值得重视的是在那具体表达中只是隐隐约约地映现的本质基础。

(2)这一类观点体现的是对公共舆论的不信任,把公共舆论看成幼稚、不理性、容易被操控的事物。就像《乌合之众》一书中所描述的,许多人集合在一起,他们的智慧不会累积,而只会产生总体智商降低的情形。公共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参杂了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又由于沉默的螺旋效应,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被迫埋没和消隐,所以,有时公共舆论值得怀疑和批驳。

(3)我认为题中的观点过于贬低了公共舆论的价值和公众的智商。公共舆论虽然有时会陷入不理性,但是舆论总体是一个波动和发展的过程,经过充分的认知和讨论,公众舆论往往能脱离幼稚而趋向理性和平静。